一说起拐杖,我就想起了二奶奶。
二奶奶约莫七十来岁,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听村里人说她也曾有过一个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前些年,她的老伴也走了,村中便有传言,说她命硬,克死了孩子和丈夫,于是,村里人对她就越来越冷淡了。
每天,她都要晃着那双不知裹了多少年的小脚,拄着那根有六个竹节的一手指粗细的拐杖,绕着青绿的稻田游荡一圈,然后颤巍巍地站在田埂上,痴痴地望着自家那块田,一望就是半天,没有人知道她在望什么。有路过的人好奇,问她,她也不答,反而用那两只像是蒙了旧玻璃纸似的浑浊的眼睛死死盯住你,好像生怕你顺手捞走她那几根病怏怏的稻苗。被她看火了的人就会在地上吐一口唾沫忿忿不平地说:“我呸!死老太婆!谁稀罕你那破庄稼!”那声音总是不轻不重刚好让她听得到,但她就像没听见似的,又漠然地别过头去。
对于这个古怪的老太婆,村里人不喜欢,我们这帮孩子就更不喜欢。于是乎我们都热衷于与她作对:把她做饭的柴火抱走,趁她不备用石头砸她的鸡鸭,“不小心”脚下一滑踩倒她的庄稼……
每每这时,她就颠着那双小脚追赶我们,嘴里嚷道“小兔崽子,看我不好好收拾你们!”边跑边时不时地扬起手中那根竹节拐杖,作势要打,吓得我们一阵风似地跑了。等我们惊魂未定地跑出好远,发现她并没有追上来,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这个老太婆太可恶了,干脆偷了她的拐杖。”
“不行!我爸叫我别去惹那个疯婆子。”
“到底去不去!”
“唉!到时候被发现你们可别供出我来。”
几个人蹲在树下忍受了半个小时的蚊虫叮咬,终于制定了“作战计划”。
月光飘落在金黄的稻田里,跳动在青幽的叶尖上,滑落在晶莹的池水中,被圈圈涟漪拨碎,与那甜甜的稻花香一起浮动在悠扬的虫鸣间。四下俱寂,我们迅速展开了“行动”,不一会儿,就顺利“得手”了。
“嘿,把这根拐杖扔了吧!”“扔就扔呗,谁让她那么讨厌!”“嗯——,有道理。”我们把拐杖扔在附近的荒草中头也不回地走了。不久,我们的恶作剧就被发现,只好躲闪着鸡毛掸子心不甘情不愿地去道歉。想象中的怒骂并没有如期而至,她愣了愣神,眼中有了一丝黯然,良久才沙哑着喉咙,仿佛十分疲惫地说:“你们,走吧……”我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却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
秋天到了,树叶儿成堆成堆地往下落,稻田里的水稻收割了,被捆成一堆,二奶奶也病倒了,那根与她形影不离的拐杖也倒在一旁。这时,村里决定盖一所小学,要占一亩地,村上要召开会议。“你说请不请二奶奶?”村长问其他人。“请她干啥!难道她还会把她的宝贝地给让出来!”周围的人纷纷大笑表示赞同,村长敲敲烟杆抖出烟渣说:“那就别叫她了!”
可是事情并不顺利。一干大人在满是旱烟味的屋子里吵了半天也没个结果,谁都不愿意吃这个亏,村长相当恼火,虎着脸一个劲抽烟。沉默中一阵竹杖声慢悠悠地传来。“用我的地吧。”二奶奶喘着气说。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写满了怀疑与震惊。
“那块地呀,是块一脚能踩出油的好地哟。我家老头子在的时候啊,种出的庄稼,那叫一个喜人……只要看到那地儿,我就好像看到他在那忙活哩……”她用手顺了顺气,“如今,我这身子骨怕是不行了,修学校好啊,好歹那帮小鬼有个念书的地儿。这事就这么定了吧,我走了。”
说完,她转过身,蹒跚地朝屋外走去,那根竹手杖一下一下地敲在青石板上,也敲在了全村人心上。
半年后,二奶奶去世了,全村人在刚落成的学校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告别仪式。在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那根光滑的竹手杖,手杖旁那个孤单的身影,还有,二奶奶那颗宽厚无私的心。
别了,我亲爱的二奶奶,我们永远敬重您!
指导老师:雁江马鞍九义校付玉兰
教师点评:
本文由物及人,由“拐杖”想起了坚强无私的二奶奶,再将展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事件娓娓道来。在叙述过程中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抓住能展现人物性格的三件事做了详细记叙,让人物形象随着事件逐渐突出、饱满。
小作者观察细致,因此文章语句细腻生动,如:“六个竹节的一手指粗细的拐杖”“蒙了旧玻璃纸似的朦胧的眼睛”“月光飘落在金黄的稻田里,跳动在青幽的叶尖上,滑落在晶莹的池水中,被圈圈涟漪拨碎,与那甜甜的稻花香一起浮动在悠扬的虫鸣间”……特别是文章还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语言,使语句既富有文采,又有丰富的内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