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2日,第二十九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雅安市汉源县举行,该届大赛主题为“创新·体验·成长”。据了解,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21支代表队,有172名学生、50名科技辅导员参加展示、技能测试和问辩活动。经过评审委员会初评、复评,共有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440项、青少年机器人创新设计成果12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112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190幅、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50项参加本届终评展示活动。
在众多的参赛者中,代表我市参赛的选手之一,来自安岳县东方红小学的林子博,他亲手设计制作的“气压式喷水火箭”荣获了本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5月7日,记者来到该校,见到了林子博,听他讲述自己设计模型的那些故事。
■本报记者 孙丹妮
5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安岳东方红小学,正值第一节课下课,三年级(5)班的学生都开始了课后活动。此时,一个戴着眼镜小小胖胖的男孩出现在记者眼前,他就是林子博,正抱着他的创作成果兴冲冲地向记者走来。随行的还有林子博的妈妈罗兴以及既是他的班主任又是他的姨妈罗毅。
刚开始时他略显害羞腼腆,而当聊起他的火箭,他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我做这个火箭是为了参加学校比赛的。”林子博告诉记者,“因为我喜欢火箭,小时候也看爸爸做过,所以我也想做火箭。”平时就热衷于翻阅科幻图书,以及收看各类科技节目的林子博,去年暑假便开始在家摸索着制作“可以飞起来的小火箭”。
林子博找来废旧的矿泉水瓶做了火箭的主体,再用纸板、卫生纸桶、乒乓球做了其他配件。要让火箭飞起来,就得安装相关装置,那怎么安呢?“这个部分是爸爸找工人帮我做的,花了5块钱就弄好了。”林子博指着火箭的底座向记者介绍道,将火箭主体(即矿泉水瓶)装满三分之一的水,然后将脚踩式气枪接头与其旋紧,不停地踩气枪,当瓶内气压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会“嗖”的一声冲上天。“这是利用‘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小小年纪的林子博说得头头是道。他说,自己做的火箭模型比爸爸做的还要先进,“我的(火箭)是可以飞起来的,爸爸做的(火箭)飞不起来。”林子博带着他的‘东方红’气压式喷水火箭,分别于去年11月和今年2月参加县、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得一等奖。
获奖后林子博没有骄傲,而是继续改良自己的火箭,他指着其中一部分向记者介绍道,“这个火箭可以冲到七层楼那么高,原来这儿是安的乒乓球,每冲一次它就会烂掉,不能循环利用也不环保,所以我们改用了羽毛球,这样既缓解了压力,还经久耐用。”就这样,作品愈发成熟,林子博便参加了4月12日的省级比赛,最终脱颖而出。
面对荣誉,向来谦虚的小家伙并没觉得有什么,但老师和家长则感到由衷地高兴。罗毅向记者介绍道,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科技创造力,每年的10月份都会搞一次全校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大赛,同学们会利用课余和暑假时间自己创作些小玩意儿,等到9月开学时老师就会把学生们的作品收上去,并在各班推荐三至五件作品参加学校的比赛。“作为我市唯一的一个一等奖,他为学校、班级争了光,也是家人的骄傲。”罗毅说,林子博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从不偏科,爱好广泛,语言表达力强,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作为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他能很好地将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相融合,这很不容易。”
“他从小就喜欢拆拆补补,各种玩具一拿到手里,不一会儿就被他拆个精光。”妈妈罗兴笑着说,今年8岁的林子博爱拆卸并组装玩具,在2岁的时候达到了高峰期。“他小时候很爱动,但一拆玩具他就静下来了,可以趴在那儿认认真真地拆上几个小时。”罗兴说,对于儿子这种特殊的爱好,家里人并没有刻意阻止,而是任其自由发挥。“根据他自己的爱好,培养他动手与思考两者兼得的习惯。”罗兴说儿子有这样的爱好,与他爸爸林刚有很大关系。原来,林子博的爸爸林刚也是个喜爱手工活的发烧友。“他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做过很多模型,火箭模型也是其中一个。”林子博从小就耳濡目染,还在上幼儿园时,当同龄人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他便学会了使用刀具切割木板,组装摩托车,给狗狗做房子,还和爸爸一起做电动式旋转风车……“之前给他买了‘辽宁号’航母模型,约1米长,有1000余块零部件,父子俩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拆装。”罗兴说,“整个航母模型的重新组装几乎都是林子博一个人完成的,他爸爸只是偶尔在边上搭把手。”在父母看来,只要是儿子感兴趣的事,无论反反复复地做多少遍,他依然觉得乐趣无穷。
儿子制作的模型能得到专家人士的肯定,母亲罗兴感到特别欣慰。她告诉记者,儿子虽小,但却非常孝顺贴心,“他看我在家做家务很累,就说要帮我做个机器人;担心他爸爸骑车风吹日晒,就说要在车上安装自动感应器,根据天气变化提供撑伞服务。他总是突发奇想很多创意的点子。”说到这些,罗兴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子女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他正在构思明年的参赛作品,只要他喜欢,我们都全力支持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