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读懂古代诗词的简便方法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诗歌在全国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且是高考必考的考点,可是我们的学生在诗歌阅读答题时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要么读不懂,拿到一首诗,读了不知道说的什么;要么读了略懂一点点,就是说不清道不明;要么据题答题,回答不全面。其实,我们只要找到了阅读古诗词的路径、角度,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就不是那么艰涩了。

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离别诗、咏物诗、闺怨诗、怀古咏史诗等。

按思想感情分类: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别恨离愁等。

标题,我们都知道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诗歌也有眼睛,而诗歌的眼睛也多是在诗歌的标题上。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而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给了我们情感的提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思”字给了我们这是思归的提示等;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柳中庸的《征人怨》交代写作的目的,表达一种“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受降闻笛”则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如梅尧臣的《松何遁山人归蜀》,这个标题就告诉我们诗人所写的中心内容。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读注释,是鉴赏诗歌时尤其值得注意地方。虽短短几字,却是命题人给我们的提示。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告诉我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或作者在写作时的思想经历或将要抒发的感情;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告诉我们作者在这首诗中所用的典故或寄寓的情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告诉我们作者诗的写作风格或要表达的主旨。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注释①告诉我们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注释②③告诉我们这是典故。

读作者,知人论诗。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就要了解作者的一生尤其是作者所处的大的政治背景。任何诗文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跟作者的平生际遇和所处的时代是密切关联的。我们要关注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这样才能够知人论诗。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这是李白乾元元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就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之类的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作者的收复失地之心。

读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诗歌中有一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我们都称其“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就是解读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情感关键字。

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字。

读意象,把握特定含意。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这些事物经过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书写,都带上了人们的主观感情色彩,就跟人们的感情不能切分了,成了意象。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子规,明月”等。

读典故,取用原来意义。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如《[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读尾句,卒章显志。我们在写作文章的时候多喜欢在结尾处对主旨给予提示或者对主题予以升华,我们古代的诗人也很讲究这点的,他们很讲究“起”“承”“转”“合”,这里的“合”字就是诗歌结尾,诗歌结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卒章显志”。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