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方金 范宇
11月15日,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今年以来,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资阳文化影响力,经市委、市政府同意,以市文广新局牵头的文化部门利用原有的文化阵地,及时启动市“非遗”展示中心项目建设。市“非遗”展示中心展陈面积约420平方米,主要以实物、视频、图片、文字等介质、载体,对我市现有的12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项目精品进行集中展示,并且利用较大面积和主要展区凸显国、省两级“非遗”精品,注重其文化价值挖掘、诠释,多角度讲好“非遗”代表性项目背后厚重的文化故事。
随着市“非遗”展示中心的对外开放,不仅强化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以它为载体持续进行资阳历史文化成果展示宣传,也必将有效提升资阳文化的内部认同度和外部影响力。
不妨请你跟随记者,一起走进资阳精彩纷呈的“非遗”精品,感受“蜀人原乡”资阳的深厚文化魅力!
国家级“非遗”项目
安岳石刻传统工艺
安岳石刻选用优质硬石,经近十道独特的工艺处理,先构思、绘图、素描、按比例放样、再用榔头与錾子打粗形、定形、细工(磨光),细腻之处可与绸缎媲美,产品造型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极富传统石刻的美观大方、古朴典雅之神韵。
安岳石刻传统工艺艺术构思独特,题材内容丰富,按料选材、因材施艺、依色取巧,将大自然的灵性、气韵、意象、神采尽收雕刻作品之中,展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雕刻手法多样,常有沉雕、圆雕、浮雕、影雕等4种技法。数百个品种均系手工操作,既有造像淳朴、线条粗犷的魏晋风骨;又有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形象;既有宋代的工细华美,又有五代的小巧玲珑;既有佛教故事,又有儒道思想。
安岳石刻传统工艺坚持继承、吸收、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很好地实现了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非遗”愿景。安岳石刻传统工艺是中国石刻雕刻的缩影,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安岳有历代石窟230余处,大小造像10万余尊,石刻经文40余万字。其中,毗卢洞观音堂的“紫竹观音”美名远播,被著名美学家韩素音盛赞为“东方维纳斯”。
省级“非遗”项目
安岳曲剧
安岳曲剧起源于明清,是由四川清音、陕西郿鄠戏、四川扬琴剧等戏曲融合发展而来,并不断吸纳京剧、川剧及民间戏曲、歌舞等元素,通过历代艺人的创造、传承,最终形成厚重清醇、刚柔兼备的鲜明特色。其唱腔,或以曲艺曲牌套词;或以曲牌曲调作素材创腔作曲完成剧本要求成剧曲。剧中有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每行分老中青少、正反文武。表演按古典戏程式化结合现代歌舞手法。音乐伴奏是民族小乐队。方言演唱,川味浓厚。舞美、化妆、服装集越剧、黄梅戏、川剧、歌剧等各家之长。其代表作有《安安送米》《秋江》《窦娥冤》《秦香莲》《唐伯虎点秋香》等。
安岳竹编工艺
安岳竹编工艺产品历来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珍品,自清代传承至今,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一直以其编织技艺要求高、难度大、工艺精而蜚声海内外。安岳竹编选用本地盛产的优质天然慈竹,经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等数十道独特工艺制成竹丝,竹丝精细度高达每厘米53丝。所编织出来的竹编艺术品艺术神韵完全可与丝绸、刺绣相媲美。1953年,安岳细席社敬献给毛泽东主席两张工艺竹席,一张席面编织的是“抗美援朝”四个大字,另一张席面是《牡丹、松、鹤图》,编织工艺精湛,重量仅四两四钱,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临江寺豆瓣制作工艺
临江寺豆瓣是资阳的著名传统名产,始创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这一年聂守荣创办临江寺第一家酱园“义兴荣”,采用康、雍、乾三朝御厨陈兴友的宫廷豆瓣秘方,开始酿制临江寺豆瓣。临江寺豆瓣选用当地良种蚕豆和芝麻为主料,并配以食盐、花椒、胡椒、白糖、金钩、火肘、鸡松、鱼松、香油、红曲、辣酱、麻酱、甜酱以及多种香料精工酿制而成。加工时要经过蚕豆脱壳、浸泡、接种、制曲、撒盐水等多道工序,再入池发酵近一年。最后,经消毒,与各种辅料按比例进行配制,方可成为成品豆瓣酱。加工好的临江寺豆瓣,色泽鲜艳、油润发亮、瓣粒成型、入口化渣、香味浓郁,具有鲜、香、咸、甜、辣的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
市级“非遗”项目
川剧“资阳河流派”
川剧“资阳河流派”发源于以资阳雁江区为中心的沱江流域,兴起并形成于明清时期规模宏大的资阳城隍庙会。与以成都为中心的上河派、以重庆为中心的下河派、以南充为中心的川北河派并称为川剧“四大流派”。川剧“资阳河流派”传统剧目以高腔为主,辅之以昆曲和灯调,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和野史传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戏曲声腔音乐中堪称一枝独秀。
小院、堪嘉石雕工艺
小院、堪嘉石雕工艺有百余年历史,整个雕刻过程,除保留传统的浮雕、壁雕、浅浮雕等工艺精华外,还大胆进取,以精湛的技艺在石刻造像艺术中独树一帜。作品原型有人物雕塑、飞禽走兽、水阁凉亭、松柏花卉、石狮、龙柱、金鱼闹莲、骏马奔腾等。较之于安岳石刻,小院、堪嘉石雕工艺虽有些名不见经传,却历来不乏精于雕琢石头的能工巧匠,现有雕刻人才百余人,遍布全国各地。石雕作品也畅销云南、贵州、台湾等地,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
堪嘉红莲高台狮舞
堪嘉红莲高台狮舞,兴起于明成化年间,盛行于小院、堪嘉、红莲等地,是当地老百姓祈福纳祥、驱魔辟邪的精神文化活动。融武功、杂技、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狮舞分为地狮、平台,五台、十二高台四大类,其中高台最具特色。其表演队伍均由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组成,他们忙时耕种,闲时舞狮。表演技艺精湛,惊险刺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挑战性,是川中民间技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
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创始于公元1410年,其独特的传统清蒸续糟工艺并以当地小糯红高粱为主要原料,经五次蒸煮、八次凉摊、多轮多层发酵、低温入窖以及后续恒温发酵等多道工序,加上两节山独特的地理气候、独有的山泉水和神秘的酿酒微生物环境酿造的“两节山百年老酒”,具有清香纯正、窖香突出、醇甜柔和、余味爽净、挂杯留香等特点,深受历代嘬饮者好评,享有600余年的盛誉。
苌弘鲶鱼烹调技艺
相传春秋末年,孔子访弘问乐期间,苌弘抛网捕鱼,亲自下厨主勺做了一道鲶鱼,孔子尝此美味,赞不绝口。为感谢知音,孔子将其取名为“苌弘鲶鱼”,传承至今。苌弘鲶鱼烹调工艺讲究,食材尤以长江、沱江鲶鱼为佳,而王二溪鲶鱼为其极品。苌弘鲶鱼烹调技艺荣获四川省第一届地方旅游特色菜大赛金奖,连续评为“名川菜”“川菜原生态”金奖、资阳市“十二大经典名菜”之首。
安岳米卷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安岳米卷为这句中国俗语作了极好的诠释。安岳米卷历史悠久,相传有1000余年的制作历史,做工精细,是与“云南过桥米线”齐名的四川名小吃。安岳米卷由优质大米全手工制作而成,根据加入原料和辅料的不同,米卷有白、黄、黑、绿等多个品种,口感细腻,色泽光亮,薄如纸张,成为安岳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美味小吃。
老祖太极
陈抟老祖从《易》理中汲取宇宙生成论;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汲取老子复归于无极及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思想,总结继承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模拟自然的丹道理论和内炼功法;继承钟吕金丹道的内丹炼养方术;融儒、道、释、易、医等诸家学说为一体,集内功修炼之大成,在生逢乱世的情况下,总结前人武学基础,将内家功法、养生术与自卫术相结合,创编了河洛拳和无极功。此功、拳法因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合称“老祖太极”。此拳法密而未公,陈抟老祖仅传给其道学高徒张无梦,再由张无梦老年隐居终南山时传下,历经数载口耳相传,沿袭至今。
报国寺传说
报国寺位于资阳市乐至县境内,始建于隋开皇二年,依山面水,环境清幽,有“蜀中净土”之美誉。寺内千余尊摩崖造像神态各异、大小不一,镶嵌在一棵千年榕树的树根之中,也由此衍生出一段“古树抱佛”的传奇故事。传说,天上的神仙赴蟠桃会归来,驾云途经报国寺上空,被报国寺的主持大和尚讲经的声音吸引住了,于是便按落云头,驻足聆听,细听大和尚精辟的讲解。怕惊动寺内僧众,众仙便倚依在大殿外的崖壁听经,又担心惊动前来报国寺禅佛的芸芸信众,于是其中一位神仙便做法唤来黄桷大仙,黄桷大仙遵法旨伸出根须把这些神仙抱掩起来,直至现在这些神仙们也忘了返归天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