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暮色中想起太湖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李韵悦

苏州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即便身在西南蓉城,仍然会时不时想起与她的种种因缘际会。此刻,我正坐在书房的窗前拜读苏州作家叶正亭的散文集《绿肥红瘦》,一股浓郁而淡雅的苏州味道从字里行间弥漫开来。窗外晚霞满天,落日余晖静静地打在白净的书桌上,打在繁茂的绿萝上,也打在弥漫着苏州味道的书页上。这些近乎血色的金黄色光芒,仿若有着强大的磁场或魔力,刹那间让人迷乱起来。而这样的迷乱是有方向的,哪怕千万里行程,一念之间也就来到心底最温情的思念,亦或是回到最柔软的梦乡。

就这样,一个熟悉的背影站在苏州太湖边,暮色正浓,除了偶尔掠过的飞鸟和微风掀起的浪花,一切都安静得像一幅年代久远的泼墨山水画。这个熟悉的背影,就是多年前造访太湖“沉醉不知归路”的我了。太湖的水开始在胸中荡漾,太湖“三白”的清香在味蕾上发酵,太湖石的古拙画卷也徐徐展开……

水——润物细无声

苏州是水乡,到处都是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交相辉映。多年前,我在平江河边静坐时,昆曲、评弹的婉转唱腔与乌篷船的欸乃桨声交织,让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苏州是枕着水入眠的!是夜,在平江路的小旅馆里,我好像真做了一个梦,这个梦与苏州有关,与苏州的水有关。不过,遗憾的是,苏州境内那么多湖泊,那次竟一座也未能相遇,便匆匆踏上归程。

好几年,一直盘算着再去苏州,但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搁浅。其间,偶尔会与苏州朋友在网上闲聊几句,他总是热情地强调:下次来,一定要看看苏州的湖。说实话,虽然骨子里喜欢苏州的水,但对苏州的湖却有点不以为然。身边有一座湖,名叫三岔湖,有百余个岛屿,数百个半岛,储水量2亿多立方米。甚至有段时间,我就在三岔湖边办公,每天都能欣赏湖光山色与浩渺烟波;也曾去过泸沽湖,深邃的湖水与湛蓝的天空在远方交织,就像苏州的蓝花布一样蓝得令人心醉。这样的经历,让我对苏州的湖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

但再去苏州,金鸡湖、独墅湖、石湖、春申湖、阳澄湖、太湖等数量和体量都可谓不凡的湖,用苏州独有的味道与你呢喃时,才觉得惭愧,原来苏州的湖,就像苏州的老街、古镇一样,有着同样的底色,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每一座湖都值得细细品味。

我是在一个仲夏的傍晚走近太湖的,晚风正悄然掀起一层层涟漪,裹挟着金灿灿的阳光一波波打在湖岸嶙峋的石头上。太湖的水,给人的感受真是不同,没有十分热烈,也没有十分深邃,却不温不火地引人入胜。如果眼前的景色是一幅流动的画卷,那么一湖的水就是整幅画的灵魂,此起彼伏的涛声就是一曲优雅动听的安魂曲,总让人想抖掉身上的灰尘,忘掉尘世的烦恼,就这样静静地待着,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

太湖的水真是清澈,各色的鱼儿就在脚下自由游动,清晰可见。古语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我想如此清澈的湖水,不仅可以“濯吾缨”,还能洗涤我那布满灰尘的心灵。暮色作证,此刻的太湖水就是一面偌大的镜子,让人看清生活的本质,也让人遇见真实的自己。因此,多年来,当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烦恼时,我总会想起站在太湖边的那个傍晚,湖水不停在胸中荡漾,荡着荡着就将万千的烦恼丝荡成一朵朵云,飘向了远方。

鱼——人间有味是清欢

太湖有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名气很大,几乎在苏州任何特产店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我首次去苏州时,便在平江路上的特产店分别买了几盒带回蓉城,送了三五朋友,也不忘留一点自我品尝。说实话,包装精美的太湖“三白”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味道与名气太不相称了。腌制的“三白”已没有纯粹的色泽,口感也较为粗糙,与想象中的晶莹剔透、入口鲜香相去甚远。不禁心想,太湖“三白”,也不过如此。

这是我的一种误读。

多年后,我再到苏州,当地朋友强烈推荐我品尝太湖白鱼。早前的印象已让我对太湖白鱼不抱有任何幻想与期待,因此我对朋友的推荐有些抵触,但碍于情面也不好推却。朋友带我在平江路一家叫鱼米纪的茶餐厅就餐,点了好几道别具特色的苏州菜,其中有一道正是清蒸白鱼。这道菜,彻底颠覆了我对太湖白鱼的固有印象。瘦长的白鱼整条铺在盘中,几片生姜、一撮葱丝作为点缀,几乎就构成了整道菜的全部。看起来有些单调,味道却真不赖,入口肉质细嫩、鲜香,是地地道道的苏州味道。这不禁让我感叹: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烹饪手法,就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好似人生,同样的起点,不同的过程,总会带来大相径庭的人生模样。

我毫不掩饰对这道清蒸白鱼的喜欢。我喜欢它的鲜香与清淡,也喜欢它的简单与内敛。它为习惯了辛辣与刺激川味的我,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的可能。“人间有味是清欢”,何不做一个像清蒸白鱼样的人,即便食尽人间烟火,仍能不忘初心,始终做简单而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太湖“三白”,至今我只尝了一道清蒸白鱼,或许,这是苏州的留白,总能给人无尽的想象与思念。

石——岁寒终不变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确然,苏州园林小家碧玉的精巧与变化无穷的景致构造,将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呈现无遗,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等园林更是毫不谦虚地代表着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几次到苏州,都无一缺席地造访园林,似乎这些园林中总有些情结令人难舍难分。遇见太湖后,我才渐渐明白,对苏州园林的情结,很大部分是对园林中精巧别致太湖石的由衷欣赏。苏州园林的元素很多,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相互点缀、增色,其中不可或缺的各色假山,便是太湖石了。

苏州人都知道,判断一块太湖石的品质,在于“皱、漏、瘦、透”,这也是大家对太湖石欣赏的艺术标准。平心而论,这四个字的标准,分开来看,似乎都带着几分乡野之气,难登大雅之堂,但以太湖石的名义放在一起,却又组合成了一种古拙精巧之美。太湖石,一定是经过太湖水千年浸泡或洗涤的为最佳,因为它在肆意伸展的同时,多了几分水润、文雅与灵气。“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品质上等的太湖石不需要太多的雕饰,匠人们深谙此理。因此,对待太湖石时,他们总是遵循着天然的肌理,努力通过最少的雕饰呈现出最纯粹的自然美感。

留园我是去过一次的,庭院中的冠云峰尤为引人注目。碧绿的池水掩映着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田田的荷叶间正开着几朵粉嫩的花朵,池塘边上太湖石雕制而成的假山直冲冲地像是要耸入云霄,既是轻描淡写的点缀,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印象深刻。在我看来,这座冠云峰,正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皱、漏、瘦、透”的显著特点,将太湖石的艺术美感推向了高峰。

冠云峰历经千年而不朽,正如唐代诗人王贞白对太湖石的赞美:“岁寒终不变,堪比古人心。”我想,我对太湖石的喜欢,不仅因为对太湖石古拙自然的艺术欣赏,也因为它不忘初心、坚忍不拔的可贵品质。或许,做人也是一样,即便外在不那么漂亮、雅致,即便面临种种诱惑或艰难困苦,只要坚守住最初的质朴与善良,也定能够像太湖石一样活出不同寻常的精彩人生来。

我愿与太湖石,心照不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