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双本报记者谢凤
她自小家贫,父亲早逝,迫于生计做了童养媳;母亲去世,残疾弟弟无人照料,她毅然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丈夫去世,她为给一双儿女、残疾弟弟一个温暖的家,不再改嫁……春去秋来,儿女成家,弟弟已经成了白发老翁,她也已至耄耋之年,77年世事变迁,只有悉心照料依然如旧。
7月18日,记者走进安岳县护建乡长屋村,品味91岁老人刘天秀用爱心与岁月写就的浓浓亲情……
苦难童年打磨出勤劳双手
满头银发、身体瘦弱却穿着整洁,拄着拐杖的刘天秀老人如今行动很迟缓,却仍然不改年轻时勤劳、干练的本色,洗衣做饭都靠自己,走路也不习惯别人搀扶。“我下个月就满91岁了,这日子也不晓得是怎么一天天过来的。”说起自己的一生,老人感慨不已,“父亲很早就去外面挣钱,跟着跑船上的活,却死在外面。”动荡的年代,生命是那么不值一提,失去父亲的家风雨飘摇。
弟弟刘天哑比刘天秀小三岁,且先天聋哑、体弱多病,没有谋生技能的母女俩靠租种地主家一点薄地苦苦支撑,小小年纪的刘天秀就像大人一样下地干活。干完自家的活,为了一点粮食、一顿饭的报酬,她也常常到别家干农活。即便这样,粮食仍不够吃,收获季节刘天秀干完农活常常四处捡拾地里散落的一点少得可怜的粮食,好心人有时也会给她一点粮食,或者指点她哪里可以捡到更多散落的粮食颗粒。“那个时候的苦简直没法说,为了活命只有拼命干活。好多人见了都觉得我可怜,但也都夸这个姑娘勤快,能干。”说起那段苦难的日子,虽然不断强调“我不会哭的”,结果老人还是忍不住掉泪了。
即便是母女俩苦苦支撑,仍然难以维持生计。为了生存,不久,刘天秀嫁到夫家,那时的她只有10岁左右,在当地称为“小包媳妇”,也就是童养媳。
出嫁姐姐接残疾弟弟回家
夫家虽然也清贫,但总算能够生活下去。然而不久,由于操劳过度,刘天秀的母亲也去世了。眼看着才11岁的弟弟刘天哑根本无法独自生活,刘天秀咬咬牙将他带回了夫家,幸而丈夫并不反对,于是,刘天哑开始了在姐姐家的生活。
命运似乎并未眷顾刘天秀,在她37岁那年,丈夫也因病去世了。“我一个人带着一儿一女,还有个残疾弟弟,旁人看我年轻又能干,都劝我改嫁,我说我不改嫁。”刘天秀告诉记者,改嫁之后,即便夫家愿意接受自己的两个子女,却不可能再同意她带上刘天哑,所以她绝不改嫁,“他是我兄弟,我不能不管他。”
一个弱女子带着一双儿女、一个残疾弟弟的日子,那份艰辛不言而喻,坚强的刘天秀却硬是撑了下来,养大了儿女,也给了弟弟一个温暖家。“我们小的时候就常常见到她带着儿女和弟弟下地干活,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村支书代传东告诉记者,刘天秀的善良勤劳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一致称赞,人人都说,没有刘天秀,刘天哑“恐怕骨头都不在了”。
77年照料演绎无私亲情
时光流逝,儿女各自成家后,家里只剩刘天秀和刘天哑相依为命。“我这个兄弟晓得我苦,总是尽力帮我干活,本来身体就不好,现在更是离不得人。”刘天秀告诉记者,子女和她已经分家,这几十年来她和弟弟一直下地干活,日子也还过得去,直到近几年两人身体都不行了,才没有继续种地。
2009年7月的一天深夜,重感冒的刘天哑发烧、咳嗽不止,心急的刘天秀不顾天黑路滑,一个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打着手电筒摸到村支书家中,请他将刘天哑送到了乡卫生院。“别人都说他是我的拖累,我就觉得有他陪着我,我才能活这么大岁数。父母去的早,当家的也去得早,不然我的生活还有什么盼头啊。”刘天秀说,虽然弟弟不会说话,身体不好,但照顾他似乎已经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外人面前,刘天哑很是拘谨,并不与他人交流,但姐姐刘天秀却能明白他的每一个手势,而他也最听姐姐的话。在两人居住的旧瓦房里,记者看到,好一点的房间、好一点的床铺都归刘天哑,刘天秀说,这已经是几十年的习惯了,好的东西总要留给弟弟。“扣子都没扣好。”听说记者要为两人拍照,刘天秀马上为刘天哑整理起了衣服,就像面前的白胡子老头还是当年跟在她身后的小男孩。
“老人住的房子太旧了,下大雨了担心漏雨,村里正准备给他们翻新一下。”村支书代传东说,村里给刘天秀办了低保,将刘天哑列为五保户,过年过节还会为老人送来粮油等物品,左邻右舍敬重刘天秀的为人,时不时也会接济老人。
“好心人多,我们很知足了。”刘天秀说,自己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活得久一点,能走在弟弟后面,这样才不必担心弟弟孤苦无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