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八百桥:“一江两岸”再续传奇

2022年02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新余日报

再次走进八百桥,不知是“传奇八百说传奇,风走八千不问期”的向往重燃,还是再欲睹八百桥古桥的古风神韵缘故,更为甚者还是想看看“一江两岸”的传奇变化,反正三者兼而有之。

2020年季春时节,我来到了八百桥,走进了那个令人神往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传奇八百桥”。

八百桥位于良山镇的最北端,是一个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村落,这里群山环绕,森林林立,市树香樟随处可见,有的冠如雨伞,有的虬枝伸展,各俱神韵,葱葱郁郁。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侧渗型水稻土土壤肥沃,气候和土壤适宜多种植被和水稻等农作物生长。

八百桥有一条江,名唤八百桥江,八百桥江发源于黄虎沙汾的东北山脚,从沙汾流经周宇、舍山、八百桥,至八百桥的英台上流入河下镇的划江汇入袁河,流经长度为22.6公里,流域面积89平方公里,富饶的八百桥江丰盈着两岸十里稻花,万千生灵。

八百桥村是八百桥7个村民小组中最大的一个村民小组,也是全镇第四个人口最多的村民小组,仅次于上黄虎、周宇、白沙,人口有400余人,村庄均为李姓,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第十二代李开元从水西白水塘迁到望城岗的李家坪,不久又迁到尹田洲扎根落户,繁衍生息至今,而“八百桥”村庄名字的由来,相传是因村北小江石拱桥集资八百吊铜钱修建而得名,现李姓家族又将“八百桥”村名嵌入了李氏祠堂对联里,“八方清泉流忠武、百世流芳绕石桥”十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气势恢宏,是李氏族人繁衍生息的思想传承内涵。

“传奇八百桥”既有八百桥、年杵坑、枕头山、脚板印、仙家床等传奇,也有延续传奇的精气神,而“一江两岸”正是这种延续传奇精气神的真实印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八百桥人守着父辈们代代相传的田土,早出晚归,晨钟暮鼓,稼穑五谷,为“饱起来”而辛勤耕耘,“饱”字消除了其它一切念想,生活平平淡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江西钢厂修建新周铁路,架设划江取水管道,让八百桥人走出了山沟,慢慢地认识了外面的世界,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改变,有了对生活方式不同的追求,外出务工、经商办厂、优化结构,为“富起来”而四处奔波,“富”字厚植着一切皆有可能的思维沃土,千淘万漉,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八百桥人逐渐富了起来,但村庄变化不大,“在村庄转悠,心中总会有一种失落,总觉得要做点什么,让八百桥有个变化,让它强起来。”现任八百桥党支部书记张晓菁述说着当时的想法。“借‘拆三房、建三园’的东风,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陆续打造一江两岸,建设八百桥,传承八百桥传奇文化。”张晓菁带领村两委精心谋划,提出“分片实施,一年打牢基础,两年成型见效,三年巩固提升”的打造目标,对进村路的桥涵、江堤争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进行拓宽改造,解决出行难题;借经开沿线房屋改造政策红利对村民住房进行了换盖彩瓦、外墙刷白改造,提升整体村貌;利用新农村建设90万元专项资金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争取文化保护与挖掘资金近20万元对八百桥古桥进行修缮保护,留住一段乡愁;投入20余万元打造了村前“一江两岸”景观带,改变了整体环境。

“一江两岸”在打造前是个环境“顽疾”,是各种垃圾的“避难所”,是八百桥村脏、乱、差的代名词,江中飘浮油污,江泥黑臭,江边彩旗飘飘,乱象丛生。如今已消失殆尽,代替它的是岸堤葱郁;岸上平整圆润,泥土清香;岸边吸水砖铺就的小道曲径通幽,红褐色的线条伸展成一道红,沿江流动;整个江园沿村边用青砖砌成护栏,中间用吸水砖分割成几个小园,小园栽种了茶花、桂花、石楠、草皮等花卉苗木;江园一侧,几棵古樟相影成对,谈论着岁月的变迁与沧桑;江的对岸,依然保持着原生态,山峰俊秀,俏壁千仞;江水通过抓环保、保家行动、清河行动,水质已有了很大的改善。整个“一江两岸”景观带与八百桥古桥、古樟融为一体,构成独特风景。

“一江两岸”换了新颜,八百桥村“脱胎换骨”,据张晓菁介绍,村中还建有颐养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篮球场,环村路采取了沥青路面升级改造……根据“一江两岸”的构想,去年建设了村前12亩的景观,今年,重点推进上游片区的景观打造和村口标志牌建设,把沿江景观连成一体,形成名副其实的“一江两岸”,同时以“传奇”文化为依托,打造“八百桥”名片,挖掘“八百桥”“年杵坑”“枕头山”“脚板印”“仙家床”等古迹传奇的文化沉淀,形成文化带动、产业驱动的乡村发展格局,发展好八百桥,连接舍山,对接鹊桥,把“二桥一山”融入全镇发展的大环境,建成良山镇西北大地的一颗明珠。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八百桥村委引领着全体村民勇立潮头,阔步向前,续写着“传奇八百桥”的新传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