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拘一格降人才

2022年02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新余日报

林文志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深谙一个道理,“拥有人才就拥有天下”,他凝聚人才凝聚智慧成就霸业,不愧是“治世能臣”,他治的是乱世。东汉未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四方,驰骋疆场内灭军事割据势力外降匈奴乌桓鲜卑的侵扰,统一了北方,又纵横天下大力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奠定了曹魏政权。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求贤若渴唯才是求、广开“才路”唯才是举、才尽其用唯才是用。他把这些求贤用能的政治主张通过诗文昭示世人,把政治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唯才是求

曹操的“唯才是求”的政治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诗歌《短歌行》里,《短歌行》就是曹操的一首《求贤歌》。

诗歌开头就说自己愁绪满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说我啊,一边饮着酒一边高声唱着歌,深深地感叹那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就好比早晨的露水太阳一照就会消逝,时光就这么虚度又成了蹉跎,唱歌吧就唱它个激昂慷慨,但是我的忧愁啊还是满心窝。我这样愁情绵绵,不就是想“贤才”想的,时光不等人,可“贤才”在哪里呢?我只有借酒浇愁,却更愁。诗外之意是,曹操在情深意切地向“贤才”招唤:快投奔我吧!一起打天下,共同建功业,那些苦于寻找出路的“贤才们”,经位高权重的曹操这么一呼唤,谁都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曹操说又自己,对“贤才”是如此地爱慕之深思念之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穿着青色衣领的学子,萦绕我心使我日夜思慕,就是因为想着你们啊,让我心口相念念叨如今,你们看那鹿群呦呦地欢叫,且悠闲自得地吃草在绿坡,“贤才们”若光临舍下,我一定会弹瑟吹笙当嘉宾宴请你们。曹操求贤若渴朝思暮想,念念有词念念不忘,到了近于痴狂的地步,他承诺“贤才们”,只要到我这里来定会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曹操转又喜忧参半,先是一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轮皓月当空而挂,我什么时候能摘下来?但可望而不可及啊使我顿生郁闷,於积成愁情万丈绵延不绝。曹操想到天下“贤才”明明大有人在,却没有尽数归他,于是越想越愁。后而一喜:“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贤才们”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往探望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相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曹操有这样的自信,因为他身边已有许多的“贤才”,只不过他要的是更多更全更优的“贤才”。

曹操最后力劝“贤才”不要犹豫:“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我看到一群寻巢的乌鹊向南飞去,围着树绕了三周还没有停歇,我就凝惑了哪里是它们的栖身之所?曹操掏心地和“贤才们”说,你们不要再东奔西投犹豫不决,我这里肯定是你们最佳的栖身之所。于是曹操大气地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能壮阔。我会如同周公一样礼贤下士,天下的英雄豪杰都真心归附于我。他说我有高山一样的气魄、大海一样的胸怀,我会礼贤下士,天下英才统统都会归顺我麾下。

唯才是举

曹操深知治乱世需要大量的各色人才,而汉以来选拔官吏,要有仁义孝悌的要求,且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而贵族集中在皇亲国戚和公侯将相的少数人身上,他们地位尊贵,享有特权,爵位官职世袭。而大多数人才散落在庶族阶层,商人或平民凭着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积攒钱财,购买土地而挤入庶族地主阶层,他们受贵族的欺凌,没有特权,不能入仕为官。曹操要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抛弃那些死硬的道德要求,不拘一格广开“才路”罗致人才。

曹操为了解决人才之急需,于公元210年下了第一道他亲自草拟的举士令《求贤令》。在此令中,首先论述了“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有作为的君主必须有能人辅佐。而且大声疾呼急需人才:“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同时他也阐述了人才必定有其特长,但也有他的短处。最后他号召全社会:“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请大家帮助我,发现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就举荐给我,使我得到他任用他,曹操明确地提出了“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他人举荐。

曹操针对人才有缺点是否要举荐,又草拟并下发了第二道举士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他说有些人有德行,但未必能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的人不一定有德性,又列举了陈平不是一个敦厚的人、苏秦不是一个守信的人,但他们分别成就了汉、燕的大业。“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意思是有缺点的人才,你们也要举荐给我,我会任用。

曹操针对人才品行有问题要不要举荐,公元217年又草拟并下发了第三道举士令《举贤勿拘品行令》。令中列举了出身卑微的伊挚、傅说、萧何、曹参,以及名声不好的韩信、陈平,甚至是品行有问题的吴起,但他们都是奇人有奇才,都为帝王成就了一番功业。最后他强调“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一定要举荐他们,千万不要遗漏。

唯才是用

贤才的落脚点在“用”,曹操雄才大略,做到了知人善任。因才而用才尽其用。曹操通过唯才是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而“天下归心”,他麾下人才济济,其事例不胜枚举。

曹操在御将方面,拔于禁、乐世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还根据各将特点用其所长: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让其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

曹操爱才而不计旧怨,官渡战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袁绍作檄文,辱骂他为“赘阉遗丑”,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当时最为人所不齿的是出身于阉宦之家,他也亦然,可当袁绍败,操获琳,仍“爱其才而不咎”,重用之,先拜他为司空军师祭酒,后升任为丞相门下督。等等。

曹操唯才是用的做法是审时度势的举措,他深知“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太平盛世先把“德”放在首位,然后再去寻找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身处乱世,天下大乱,急需人才,用人只好是唯才是用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