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帆
4月初,走进高新区,只见车间里生产机器飞转,重点项目施工现场车辆穿梭,一片繁忙景象。越过新冠肺炎疫情的“激流险滩”,伴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高新区复工复产持续升温,向着大变样目标全力冲刺。
着眼品质,改善城乡面貌
循着挖掘机的声音,记者来到南源路绿化提升改造项目现场,这里土方整形基本完成,种植花卉苗木后,将进一步增添城市“颜值”和“气质”。为全面提升高新区城市功能与品质,促进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高新区按照“提升城市品位、生态环保治理、服务项目落户、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老旧小区、安置小区改造”的思路,投资约19亿元,共计50余个项目,包括新建污水处理厂、新建公园绿地、新建市政道路、道路整体提升改造、农村公路、新建市政污水管、市政雨污管网修复、新建排洪渠、老旧小区改造、安置房小区基础设施改造、背街小巷环境提升、人行道及绿化提升等,项目建成后高新区城市面貌、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环境生态等方面将会有较大的提升和完善。
道路环境是城市品质的直观体现。高新区积极推动绿化生态项目建设,着力补齐园林绿化短板,将龙腾路、虎跃路、南源路、西城大道及新城大道等道路进行绿化提升,在裸露土地上铺设草皮、喷播草籽。目前,天润路市民公园土方项目已完成,南源路、虎跃路、龙腾路绿化提升改造项目土方整形基本完成,正在采购苗木。新城大道绿化带土方整形到位,正在进行苗木种植及草皮铺设。西城大道两侧分隔带草皮铺设已完成。
要“面子”,更要“里子”。高新区积极开展城市支路铺装改造及背街小巷环境提升,将天润路、林盛路、聚详路等约40条道路的人行道铺装及环境提升。提升后,市民家门口的背街小巷面貌将焕然一新,大大缩小背街小巷与主要道路、城郊接合部与中心区域之间的环境差距,实现环境品位和人际关系的双重改善,取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全面丰收。为改善安置小区品质,推进住房环境大变样,高新区投资约1亿元对安置小区进行入户道路硬化、绿化、铺装、路灯安装、雨污管网分流等基础设施改善。
抓实项目,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新建工程现场,工人们正抢抓有利天气紧张施工。据介绍,项目开工后,在各方努力下,科学有序、合法合规将原本致少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的论证、选址、环评、可研、项目初设、招标等前期工作在5个月内全部完成。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高新区整合各项政策,出台《新余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六十条》,为产业集聚提供政策支持。除土地价格、税收优惠等传统政策外,高新区着力推动利用资本市场、鼓励科技创新、探索创新招商方式,如首发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奖励1500万元,这在全省全国都是极大力度的。对首次入选的独角兽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聘用招商代理公司、招商顾问,给予经费保障、奖励政策。
建立挂点帮扶机制。每个重点建设项目组建一个挂点帮扶小组,由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名科级挂点责任人和挂点联络员组成,具体协助挂点项目制定建设计划,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项目早建成。
建立项目调度推进机制。实行层级调度,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和产业园分层调度。区管委会不定期召开区重点建设项目调度会,区直有关部门、产业园按照职责分工及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在建项目进行协调调度。强化分类调度,产业项目由各分管产业园区领导组织调度,社会事业、城建、征地拆迁等项目由各分管区领导组织调度。创新调度方式,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专项调度、专题调度等方式,探索项目“指挥长”调度新模式,强化精准调度。
疫情期间,高新区克服重重困难,创新招商方式,利用“屏对屏”“云招商”等方式签约项目19个,签约金额103.2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全年争取新签约50亿以上投资项目2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