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现在看来,今年32岁,来自“中国陶瓷之都”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专科主管护师冯芳,无疑属于前者。
“新余,我们要来啦!”
1月下旬,危机已悄然而至。新余与湖北相距不远,两地人员往来密切。武汉往西南方向有一条大广高速,进入江西后第一个地级市的主城区,就是新余的渝水区,路程仅两个半小时。据统计,仅1月份,新余、湖北两地往返人员就达19232人次。疫情形势非常严峻。
江西省直援助新余医疗队来了,南昌、抚州、吉安、景德镇、抚州等设区市的医疗队相继来了。
2月11日下午,由1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景德镇市支援新余医疗队队员齐聚新余,分别派往新余市人民医院、新余第七医院和渝州医院。
而冯芳,被分到新余第七医院,是她单位四人医疗援助小组中,唯一一位女性。
大敌当前,新余市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调整设置了市管二级以上机构发热门诊。民营医院新余第七医院是三家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之一。市委、市政府征用第七医院为定点救治医院,并决定启用残联大楼作为隔离设置,按要求设立发热门诊部简易三区二通道隔离区,启用一至四楼增加床位部署留观室。
“陶记者,景德镇市的医疗队支援咱们来了,四个。什么时候有空?我这儿急需要你来感受体验,喏,名单发你吧。”
我开始并不认识冯芳。所以对她有印象,全然是因为新余第七医院院长陈远斌——80后的小伙儿,老家福建。
非常时期,躺在家里也是为国家作贡献。陈远斌院长说的有点含蓄。我知道,他是希望我能去到实地,做点采访宣传。
姓名、性别、单位、科室、职称、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就着发来的信息表,我一一试着主动加微信。
很快,护师冯芳便通过了我,并发来出征新余前的两篇战疫随记。
2月10日晴
“新余我们要来啦!”
2020年最时尚的发型“光头短发”;2020年最流行的一句话“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今天我终于接到出征支援的任务,其实自我递交请战书时我就早早把出行行囊准备好了,此次出行新余,共4位,由我们呼吸内科江老大带队,我是唯一一位女生,为了工作方便,我们江老大带头把自己剃成了光头,我毅然决定把长发剪短。
护理部汪主任亲自当起了托尼老师,昔日雷厉风行,和蔼可亲的主任姐姐居然还是位理发高手,主任姐姐一边剪着一边惋惜道:“这么好的头发就这么剪了……”我哽咽了,不敢说话,更不敢直视她湿润的双眼。
2月11日雨
“冬天失去的,春天我们必须夺回来!”
支援前线唯吾起,灿烂人生渡险关。带着希望和嘱托,带着温暖和阳光,今天我们出征了。
祖国母亲,我们出发了;新余同胞,我们来了;除疫患,剪疾顽,同仇敌忾,我们万众一心!冬天失去的,春天我们必须夺回来!
“防护服的世界,一切艰难都放大了好多倍!”
新余,是冯芳第一次来的陌生城市。“为什么会主动选择报名请战新余?”“促成你此行的真正原因真实理由是什么?”微信上,冯芳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我的提问。我知道,她也一定正在同时与家人互致问候、互报平安。
“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我前行!”“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透过屏与屏的交流,我能感受到冯芳传递来的倔强、决绝,甚至固执。
“与新余也是缘份。”冯芳说,本来一开初,她想报名去江西对口支援地——湖北随州,但发觉自己不慎怀了孕。而且自己有了两个小孩,大的六岁,小的才三岁。没办法,只好做了人流,在家休产假坐月子。
可听说单位第二次组织医疗援助新余,冯芳毫不犹豫第一个在请战书上签了名。临行前,她坐月子的时间才到一半。
“等于是月子的一半在景德镇,一半在新余。听说我出征,我科里所有人都惊呆了,不是在家坐月子么?不要命了!怎么还要主动报名出去呢?”但她告诉自己,趁着自己恢复的还不错,这次不能再错过了。否则,人生会有遗憾与不甘。“通过电视,我感知到2003年非典SARS的凶险,看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惨境,一直有一个埋在心里的朴素愿望,我能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
2月11日上午,临上车前,冯芳都不敢把来新余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尽管,她的父亲不慎骨折卧床,生活只能靠母亲一人照料。
2月12日上午九时半,我在七医院见到了冯芳。隔着相互遮盖了大半个脸的口罩,眼前的冯芳,比我想像的要瘦弱。
这种自虐般的狠心与“狠劲”,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也许,因为年轻,她的个性与职业特性,让她无法选择退缩与安逸。
作为普通护士成长起来的主管护师,冯芳职业的“虚荣感”爆棚。高三复读高四那年高考后,她听从老师关于更好就业的劝,舍弃可转临床医师的最好机会,读了井冈山大学护理系本科。顺利毕业就业,好了就业苦了命。天天三班倒,但职业的崇高与敬业感从来没有让冯芳后悔过。
来到新余,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朋。工作很特殊,稍有不慎极易感染。冯芳没有懈怠,全身心投入,很快融入到七医院这个大家庭新环境。每天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抗疫护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住处。紧张忙碌工作之余,冯芳最想念的,是家里一双宝贝,最担心的是父亲。
2月14日,冯芳儿子子远宝贝6岁生日。晚上视频连线,她鼻子一酸,第一次隔空遥祝儿子生日快乐。“妈妈每天下班,脸上都会出现一道道沟壑,我称之为军功章。今天可能日子特殊吧,西方的情人节,除了军功章,妈妈还得到了一份‘额外礼物’——哈哈,鼻梁上长出了小水泡。别担心,这是戴N95医用口罩勒出来的,过会就好。”
毕竟是母亲啊。最揪心最放不下的,是三岁女儿每次的哭喊。“妈妈,我不要你在外面打怪兽,快回家吧!”
所以选择外出征战,其实,冯芳还是想给一双儿女做出榜样。
身为井冈山大学护理系本科毕业的优秀生,非常时期,冯芳总是倾其经验与所学。模范,带头,永远冲在前!在她心里,“我来自景德镇,决不能给家乡丢脸!”
冯芳做到了。
2月16日早上7:00起床,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
在执行下午钟点治疗时,一位患者突然发病,需要再建立一条静脉通道,带了两层手套的冯芳,根本触摸不到血管是否有弹性,加上已经被汗水雾水模糊了的护目镜,更影响她查找血管,好在经验帮了大忙,她找到一根血管扎下去,一针见血!冯芳甚是欣喜,感觉突破了自己极限。要知道,昨天她给一位患者留置针穿刺,花了将近1小时……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运至人民医院。在这特殊时期,辅助人员进入病区很可能就被感染,于是,冯芳和医护人员又承担起了“担架工”的任务。外面的雨还在继续下,转运病人刻不容缓。由于120车无法进入病区门口,必须穿过露台把病人抬下去,于是,冯芳和医护人员只有抬着病人在雨中奔跑……
原来,在防护服的世界里,一切艰难都放大了好多倍!
冰心老人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上荆棘不觉痛苦。”
“医”带渐宽终不悔,为“疫”消得人憔悴。病毒无情,但人间有爱。冯芳坚信,天道酬勤,春风十里。只有坚守一线,铸造出一道道“铜墙铁壁”,众志成城,瘟疫定会节节败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不知不觉,冯芳来新余一周后,工作生活逐渐适应。一人一间病房,患者吃的每餐都得送到病房。每班标准化穿戴完毕进入隔离病房,她和搭档主要负责:患者的治疗、健康宣教、病区消毒、终末消毒、送餐送水……
由于医院是临时征用新开展的感染病房,环境正在逐渐完善。冯芳和搭档主要负责的三十几位患者,分住在2楼、3楼、4楼楼层,病人分布不集中,工作量较大,环境比较艰苦。
工作中,由于隔离病区没有开水房,所有患者用的热水,都是冯芳等医务人员一壶一壶烧好送至病房。病房的呼叫器是不能对话的,每次呼叫铃响,她们手上都是拎的满满当当进病房。
问题来了,因为不知道患者是需要换液体呢,还是需要开水;是需要封管液体呢,还是需要她们搀扶上卫生间等。所以,冯芳每次双手能够带上的尽量带上。
最让她苦恼的,是作为外援人员,很多老人讲方言让她一头雾水。很多时候,冯芳的经验是,和病人之间多了一种交流方式——比划着用肢体语言。
印象最深的一次,四楼的几位患者同时按铃呼叫,冯芳一口气从三楼跑到四楼,瞬间让人有种窒息的濒临感。当时,冯芳真想跑到窗户那松下口罩深吸口气。但理性告诉她,这样做会暴露,很危险,必须冷静处理,慢慢吸气、呼气……
就这样,过了十多分钟,症状才有所缓解。但在冯芳心里明白,自己急诊科出身的,急诊科几乎没有“淑女”,大家都习惯争分夺秒用跑代替走。
后来,她不断告诫自己,还要“温柔”些,一定要做个“温柔”的白衣战士……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危难之中伸援手,患难中见真情。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汹涌疫情,冯芳与“战友”们并肩战斗,心手相牵,轻伤不下火线。
2月22日,冯芳在个人战疫随记动情地写下——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天仿佛一纸蓝笺在头顶铺展,微风掠过,春风拂面。似乎这春风也在祈祷,疫情早日结束。
下夜班的我被这明媚阳光吸引,真的好想摘下口罩,自由地呼吸来自春天的气息,好在,希望正昂首走来。这几日出院人数多了,入院人数少了,这座城市也在慢慢苏醒……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特殊时期帮助和安慰显得尤为重要,我一直放心不下那位和我外公同龄的老爷爷。他入院时非常情绪化,治疗也是相当不配合,甚至称要拨打110来解救他。所以,在工作之余,我经常会主动去看望他。今天,夜班的我又来到老爷爷病房,感觉他情绪明显比前几天好多了,居然主动和我唠嗑。人的精神状态也好很多,只是言语中还是很消极,不过一天比一天好就是一个好的趋势,爷爷加油!
硬核防疫,一声令下。一席祝福,一份祈祷,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真诚的祝福,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一切的美好如期而至。
白衣战士冯芳,用脚步一寸一寸丈量故乡景德镇到异乡新余的距离,更在用心、用情、用爱,托举起守望相助的道义、责任与赤诚。她,无疑代表了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大多数。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自疫情发生以来,支援新余的医疗队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新余并肩战斗,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新余和外援力量一道,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完成了一次“逆袭”。
“新余人民绝不会忘记援助队员病床前的辛劳身影;绝不会忘记每一次诊疗背后的无私奉献;绝不会忘记每一声真挚问候饱含的关怀祝福……”3月13日,我市举行景德镇和省中医院支援新余医疗队返程欢送仪式。而冯芳,已结束对新余的无私无畏援助,和无数奔赴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一样,隔离14天没有异样后,平安返家……
祝福冯芳,祝福医护界千千万万像冯芳一样无私无畏的最美逆行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