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振明 通讯员杨军辉 陈家宇
渝水区鹄山乡地处蒙山脚下,下辖9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共1.8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36户505人,弱能失能贫困人口达332人。在决战决胜全民奔小康的征程中,鹄山乡精准扶贫,依托产业项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产业带动扶贫,巩固脱贫成果,在偏远小山乡做活了脱贫攻坚的大文章。
农村贫困户大多缺知识、少资金、没市场,找准出路是关键。鹄山乡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收益看得见”“发展模式稳得住”“因地制宜特色优”三个发展主题,采取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发展的模式,避免在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上少走“弯路”,已形成了鳗鱼养殖、果冻橙种植、蘑菇种植、大蒜种植等四大扶贫产业。
模式一: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企业包技术和销售,村集体出劳力
距离集镇不远的欣欣荣蘑菇种植大棚里,黄茶根正在指挥村民把一筐筐的蘑菇搬上车。他告诉记者,自从蘑菇种植项目落户,乡政府优先安排贫困户来做事,平常有10多人,农忙时达到四五十人。随同的乡人大主席杨军辉介绍,这个项目是鹄山乡坑中合作社2017年3月引进的,利用建设有的连栋、单体大棚进行蘑菇种植。其中欣欣荣公司负责菌包提供、技术投入以及蘑菇销售,占股份49%。坑里村委则以土地和大棚入股,并负责基地所需劳动力,占股份51%。17户贫困户通过自筹资金、务工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参与到蘑菇产业中。2017年投产至今,已实现产值13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为贫困户分红11.91万元。2019年,再次投入扶贫资金253万元,实施大棚加层和温控大棚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可超40万元。
大蒜种植是鹄山乡的传统产业,家家户户都种大蒜,也是该乡的一张名片。该乡的红衣大蒜,籽大味美、香味醇厚。近几年,鹄山乡引进雨禾农业开发公司,加快土地流转,做大大蒜种植产业。2019年,雨禾农业种植鹄山大蒜13亩左右,品相较好的大蒜一个可以卖1.5至2元,每亩产生利润1000余元。
在充分考虑大蒜种植技术足够“地道”、村民种植大蒜面积逐渐减少的两个现状后,除坑里、桐村村委以外,其他7个村委与雨禾公司合作种植了大蒜120亩,其中村委100亩、公司20亩。各村委按每亩3400元的成本投入扶贫资金到雨禾公司,并物化成生产设备。雨禾公司负责统一流转土地和组织生产管理,并保底各村委大蒜按每亩2000元获得收益,可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20余万元。此外,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方面,注重产业链开发,延伸发展鹄山糖醋大蒜加工产业,2020年计划加工8000箱左右,实现产值96万元。
模式二:一企、多企帮扶一村,解决村委发展产业资金难题
群山环抱的福迪鳗鱼养殖池里,泉流清澈,鳗鱼畅游。来自荷沂村委的贫困户曹全发正在投放饵料。他去年12月来打工,负责给锅炉加煤与养鱼,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比城里打工还好。福建的老板黄立说,这个鳗鱼养殖场自去年6月份开始投入,计划规模100万尾,今年10月将产生效益。预计产量可达800至1000吨,产值5000万元以上。目前,养殖场聘请了当地贫困户10多人,每月每人工资可达2000多元,基本上可以满足家庭生活,保一家衣食无忧。据悉,新余市福迪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政府以购买企业固定资产(鳗鱼养殖池)的方式,将资金投入到企业中。投入资金按年利率20%固定分红,为每个村委产生不低于5万元固定收益。所得收益优先通过开发扶贫专岗和直补的方式,分别带动弱劳力和无劳力贫困户增收。此外,完全劳力人员可以自愿参与企业务工增收。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鹄山乡多家矿山和加工企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新余市盛旺矿产品厂、密友矿粉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按照“多帮一”或“一帮一”方式,提供5万至30万借款,为鹄山、蓝塘、荷沂、上塘、晓堆等5个村委筹集不低于25万元,作为扶贫产业的启动资金。
模式三:土地流转变荒为宝,筑巢引凤申请扶贫项目获得固定收益
桐村村委桐村村是一个以务工为主的村小组,在193户612人的在籍人口中,只有半数常年在家,大量土地闲置。桐村村以实施土地流转为抓手,与新余龙头企业江西润昌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该产业申请扶贫项目资金195万元,作为窝里、递步、桐村三个村委的扶贫产业的启动资金。以新建195万果冻橙种植大棚的方式,将资金投入到企业中。投入资金按年利率10%固定分红,为三个村委产生20万元固定收益。所得收益优先通过开发扶贫专岗和直补的方式,分别带动弱劳力和无劳力贫困户增收。此外,完全劳力人员可以自愿参与企业务工,增收务工收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