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一书记变身“带货书记”

2022年02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新余日报

本报记者王瑶 通讯员曾甜甜

夏收时节,分宜县湖泽镇各村扶贫蔬菜、瓜果陆续迎来丰收。为确保丰收变成实打实的增收,第一书记们亲自上阵当起了销售员,变身“带货书记”全力以赴奔走卖货。

7月,汉塘村85亩扶贫南瓜熟了,第一书记周永清天天守在地里,早上六点开始,安排采摘、装袋、送货事宜,一段时间下来人晒黑了不少,但是越忙越有劲。

在帮扶单位县教体局消费扶贫的大力支持下,半个月时间卖出了6万斤南瓜。“一斤南瓜1块钱,村里有两户贫困户单南瓜一项就能增收15000元左右。”周永清介绍。

除了紧靠原单位,周永清主动找到县工业园、看守所领导,上门推销贫困户种植的蔬菜瓜果,还联系了湖南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截至目前,为村里卖了南瓜6万多斤,冬瓜8000斤,甜瓜5400斤,西瓜2000多斤,辣椒豆角玉米共3000多斤。

卖货的热潮在各村延续——罗沙村第一书记严建晖成功将5000斤南瓜卖给分宜海螺、盛泰光学、江锻重工三家企业;水川村第一书记郭文军在一星期内将贫困户黄坝根700多只鸭子销售一空;尚睦村第一书记刘毅炜手机里装了一个专门记录全村贫困户自主经营产品的记录本软件,根据最新的记录,贫困户徐长生的羊角蜜600多斤已全部卖完,增收3000多元,村扶贫蔬菜基地卖出蔬菜1500多斤,还有土鸡、黄豆、茶油等卖了近7000元。

“贫困户的扶贫产业发展起来太不容易了,作为第一书记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他们应卖尽卖,产品不论多少一个不落下,让真金白银安安稳稳地落进贫困户们的口袋。”周永清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产品卖出去,口袋鼓起来,贫困户的心也活了起来。

在第一书记帮助下卖完鸭子的水川村贫困户黄坝根挖了4亩鱼塘,水里养鱼、水面养鸭搞混合养殖;尚睦村徐长生卖完羊角蜜后又买了600多只土鸡苗,山里放养,半年后就可以上市了……

“要脱贫,靠产业”,这句话印在了贫困户的心里。

在这之前,很多贫困户对发展产业充满怀疑。“一个是没资金,再是种了出来卖给谁呢?”汉塘村贫困户袁晚牙以前就这样想过。

为了帮助贫困户迈出第一步,周永清决定带着他们一起干。去洋江镇考察学习,选定了金船大蜜本这种受市场欢迎的南瓜品种,回来后集中育秧。在周永清手把手指导下,袁晚牙在山上种了20多亩南瓜,栽种前下足了鸭粪底肥,虽然今年雨水多,但是南瓜长势很好,产量一点不受影响。

“头道瓜就有2万斤,周书记帮我卖了1万多斤,后面还有二道瓜,再过段时间种的桔子也可以卖了。要增收还是靠发展产业,一年接着一年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袁晚牙笑的合不拢嘴。

带着一起种,种了还管卖,第一书记的贴心服务给贫困户们吃下定心丸,“有第一书记在货都不愁卖”,有第一书记“撑腰”的贫困户鼓足了产业发展的信心。

消费促产业,产业促增收,不止于此,消费扶贫带来的积极效应在贫困户的思想深处引发了蝶变。尚睦村扶贫信息员阮班玉感觉到今年每月一次的感恩教育会有了不同以往的变化,“以前是干部说的多、贫困户没什么话说,但现在几乎都有话讲,说自己的故事、打算,怎么种羊角蜜,今年养多少鸡,什么农产品市场价高好卖,话题都是围绕怎么赚钱增收”。散了会,那些发展种养的贫困户也常常围在一起交流经验,和第一书记一起商量怎么销售产品。

“过去比的那些真是没出息,说出去要叫人笑话,现在我们贫困户间比谁发展的产业多,种的东西多、种的好,我因为种南瓜、种桔子评过一次村里的脱贫之星,觉得很光荣。”汉塘村贫困户袁曙生说。因为发展产业赚了钱,袁曙生不等政府出资,把漏水的屋顶装上了玻璃顶棚,“不等不靠,靠勤劳赚钱,改善生活,这样的日子才有奔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