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陶贵彬 通讯员李新强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遭遇多轮强降雨,致使全市大范围受灾,农业、交通、水利、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民房损毁严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上级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战、全力以赴,抗灾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下一步,我市聚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关键词:目标重点
基本生产生活有保障
突出抓好重要基础设施修复、农业生产恢复、倒塌民房重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保障等工作。今年8月,全面开始灾区恢复重建工作;9月底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道路交通基本恢复正常;12月底前,农村危房改造、倒房重建等工作基本完成,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2021年3月底前,损毁水利设施修复全面完成。
关键词:医疗防疫
坚决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切实抓好灾民医疗救治、灾区卫生防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灾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和灾后饮用水、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加强灾区人口集中的重点部位环境治理和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做到灾后无大疫,坚决防止发生灾后传染病传播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群众安置
确保12月底前全部有房住
坚持“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保障灾区参保群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足额、及时发放,确保受灾群众有热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合身衣服穿、有安全居所住、有病能及时医治。对城市倒塌房屋住户,综合运用租建结合、发放住房补贴等安置方式。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受灾群众12月底前全部有房居住。稳定灾区市场物价,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
关键词:住房重建
建立农房保险理赔“绿色通道”
着力加快群众倒损房核查鉴定,抓好重灾区倒塌房屋恢复重建和危房排查改造,推进因灾倒塌房屋重建工作。对因洪灾、地质灾害造成的农村倒损房,或因灾需避让的住房,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深山区库区移民等项目建设,可采取集中异地重建、鼓励村民自建等方式,统筹做好倒房重建或异地搬迁,要建立农房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对因灾倒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等予以重点救助。
关键词:农工商业恢复
力争最大程度挽回农业损失
帮助受灾工商企业恢复生产。帮助企业加快损毁厂房的维护和重建,搞好设备检修和调试,加强工业园区、商贸市场的交通运输、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保障,狠抓生产调度,优化服务管理,协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以大灾促调整,指导帮助受灾地方优化产业结构、企业改造升级。
全力抓好农业恢复生产。加快恢复重建因灾损毁的蔬菜育苗场、果茶和林木良种苗木繁殖场、水产原良种繁育场、畜禽良种繁育场及温室大棚和网箱等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生产设施,加强水毁耕地整理复垦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服务,提高生产自救能力。加强恢复生产所需种子、农机、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储备调度,指导灾区做好抢种、补种、改种和补栏、补苗等工作,对灾后生产急需的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给予补贴,加快农业保险理赔速度。抓好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超前谋划秋冬农业生产。做好防范涝旱急转准备,实现“以秋补夏”,力争最大程度挽回农业损失。
关键词:基础设施修复
确保灾后重建安全有序
加快道路交通设施修复建设。及早完成国省干线路基及防护、涵洞、排水工程等基础性修复,力争农村公路、林区公路与国省干线同步完成修复,并加大公路日常养护力度,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全面有序完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和林区公路、城市道路、桥梁等修复工程,确保灾区交通运输尽快恢复正常。
加快电力通信广电设施修复。做好渍水电力设备抢修和安全隐患排查,优先保障民生和防汛设施供电,及时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用电,进一步优化配电网规划设计,提升配电网建设改造标准,确保电网和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优化全市基础通信网络布局,尽快完成受灾地方通信设施的加固、替代和重建工作,保障灾区正常通信。及时抢修广播电视传输设施,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正常传输。
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修复建设。加紧修复完成受灾城乡供水管网、污水管网、雨水管网、水厂泵站、污水处理、燃气管道等损毁基础设施,保障城乡居民供水、排水、供气等生活需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灾区饮水安全。加强大中小型水库、堤防等各类水利工程修复重建和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湖泊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全面恢复城乡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能力。及时修复水源工程及渠道、渡槽、泵站等灌溉设施,保证后续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加强地灾隐患的排查、复查,对经核实属地灾隐患的居民集中区加快实施排危除险和工程治理。加快受灾学校的危房排查和修复重建工作,通过就近分流、调整布局、借用校舍等方式,确保秋季正常开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