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接地气、有嚼劲、暖民心

2022年02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新余日报

龚云

积三年之苦心,彭秋平撰写的以新余为题材的散文集《有温度的湖》,近日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文集的取名,扣住了新余仙女湖这个亮点,文集以独有的视角,通过对新余的景、新余的情、新余的史、新余的人、新余的民俗等几个方面的描绘,跨越时空,多角度展示出新余的灵山秀水、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读之如品佳茗,清香四溢,回味悠远。

我和作者是多年的朋友,通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执着和坚韧。在他的笔下,新余不仅有山水之美,更有人文之美。新余人文底蕴深厚,三国吴宝鼎二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上,人才辈出,俊彩星驰,历代涌现出的进士就达250多名。新余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七仙女下凡”的发源地,是中国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成书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诱敌深入”和光辉著作《兴国调查》的诞生地,可谓钟灵毓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没有文化的民族是行尸走肉的民族,必将沦为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就这部作品来说,文化永不缺席。在这本集子里,有对习凿齿、严嵩、梁寅、张春发、傅抱石等新余历史名人的叙写,有对仙女文化、天工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有对古村古迹的踏访,我仿佛看见作者清瘦的身影,奔走新余的城乡各处,打捞那些淹没在时光深处的老东西,用眼光擦净古迹上的尘埃,用文字为之着上釉彩,使作品散发出温润的人文之光。他是希望人们不忘新余的历史,记住这份乡愁,留住我们的根!还有文集中对本土民俗文化的演绎,特别是对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重构,费了功夫,他在文字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乐此不疲地给我们讲述农村生活的经验和乐趣,为我们打开乡村风俗和民风的意义,传达乡村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切是那么静好。更重要的是,作者始终坚信新余是座有温度的城市,在他的笔下,记者、作家、书法家、篆刻者等新余文化人,他们有追求有担当有情怀,他们用手中之笔,向社会传递着真善美,弘扬人文力量,为社会众生做着酣畅淋漓的“精神理疗”。

这部文集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力透纸背的真挚。彭秋平同志自小饮袁河之水长大,在姚圩镇当过多年教师,后来又调到区直、市直机关工作,对新余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也一直在回报养育自己的土地,可以说袁河之水深入了他的血脉和骨髓,他在《莹澈如练袁水流》中写道:“我把袁河当成自己的亲人,我在‘保家行动’‘清河行动’中给她梳洗打扮,我用文字给她画眼描眉。夜深了,我看到她胸脯平静的起伏,听到她均匀的呼吸,我就是天上那轮月亮,在无数次月缺月圆中,守望她梦中的笑靥”,文字鲜活,情感炽热,拳拳之心令人动容。诸如此类的还有仙女湖、虎瞰山、蒙山乃至描写城市公园、乡间草木、无名小河等等文章,都是那么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中可以听见眷爱之泉在字里行间叮咚流淌。彭秋平还以九十年前毛泽东在新余罗坊的革命活动为素材,通过扎实的史料阅读,细腻入微的场景、神态和心理描绘,为我们展现了烽火连天的光辉岁月,血与火、歌与笑、韬略与胆识、赤诚与忠心,一一在他的笔端云水般铺排开来,把“罗坊会议”和《兴国调查》,喻为袁河这棵树上长出的两个最大的红橘,并发出“这两个红彤彤的果子,成为了哺育中国革命的重要养分之一”的感叹,自豪与挚爱之情可窥一斑。是啊,“罗坊会议”和《兴国调查》体现的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直都是我们为人民服务永不枯竭的养分。

翻看这部散文集,向上的力量始终洋溢其间,其中很多篇幅写到了我们身边的“好人”,比如爱岗敬业和侍奉丈夫几十年的袁鹏,为小区物业义务奉献的“瘸腿老高”,无私的收发员“老胡”,还有《蟋蟀》中为生活奔波却以诚实的劳动赢得人们尊重的市民。他们大都是小人物,甚至可以说地位卑微,低到尘埃里了,他们就像是散在草丛中的星星野花,却呈现出美的姿容和笑意。“位卑未敢忘忧国”,小人物在他的作品中,赢得了自己的尊严,正如作者在《蟋蟀》的题记中所写的“在城市的角落,不经意中,我听见他们在唱歌”——“唱歌”一词,烛照出他笔下的小人物内心是多么清爽、善良和豁达,这就是对“好人”的礼赞!《洗澡的故事》结尾写道:“从洗澡的变迁中,彰显出国家的进步和百姓的富足,这比王桓诗中所描绘的‘身轻’‘恰喜’等感受,意蕴是要丰富和深厚多了”,这是对我市改革开放40周年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歌咏,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旨,对引导优良的社会风气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无裨益。通读全书,我发现作者有着自己的写作“野心”:他在纸上极力构建出一个有亮度、有厚度、有温度、有纬度、有向度的“新余”,力求从底层出发,凸显一介平民眼里的新余以及她的清新、温润、亲和之“美”。他的这番心思和举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