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无症状感染者的话题备受大家关注,感染了新冠肺炎但没有症状,这样的“隐形威胁”到底有多大呢?会不会对疫情的控制造成新的变数?记者了解到,各地针对无症状感染的防控措施也在陆续出炉。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一旦发现要在两小时内网络直报,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
七成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在湖北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官方解读,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
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4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通报了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况:截至4月2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0例,其中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7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027例(境外输入221例)。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连续第三天通报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全国三天共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含境外输入)245例,其中湖北省报告135例。
全国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含境外输入)的1027例中,有742例在湖北省,占比约七成。
传染能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官方解读中表示,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
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在4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浙江宁波疾控中心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从个体水平看,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效率约相当于确诊病例的三分之一;从群体水平来看,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病例占总发病人数的构成比只有4.4%,也就是说,无症状感染者对疫情的扩散影响比较小。他表示,现在的措施能够及时发现、控制无症状感染者,由无症状感染者造成疫情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会造成社会层面的扩散。
全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措施全面升级
记者了解到,近期全国各地均加码防控措施,从排查摸底、及时上报、严格隔离等方面,全方位升级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例如,河南郏县在发现2例无症状感染者后,就宣布了“二次封村”,全县封村、封小区,所有人员凭证出入,除超市、医院、农贸市场等,其他经营场所一律暂停营业。
在4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表示,医疗卫生机构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在两小时之内网络直报,24小时之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采取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原则上连续两次标本核酸检测阴性才可以解除隔离。医疗卫生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性筛查力度,发挥社区、发热门诊的监测作用,通过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及时采取集中隔离措施。
在3月30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该省将开展针对无症状感染者的“14+14”天隔离工作:无症状感染者一经发现,立即收入定点医院进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须经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且采样间隔时间大于24小时。在定点医院解除隔离后,参照确诊病例康复期管理要求,转至集中隔离点继续观察14天。
不会有“第二波高峰”,但防护不能放松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4月2日在官方微信上发布了对钟南山院士的专访,在谈及中国会否有第二波疫情高峰时,钟南山表示,我们有强有力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立即隔离,第一时间切断传播链,因此,不会出现像第一波那样的疫情暴发。他研判,随着各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预计在4月底左右,疫情会“下来”,但病毒是否有可能会在明年春季继续暴发,还是没有人能够估计,也不知道会不会随着高温的到来消失。但随着高温到来的话,病毒活性肯定会降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无症状感染现象在传染病里比较常见,对此既要重视,但是又不能过度解读。防范有症状、无症状感染者,对于健康人群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来讲,没有差异。不管何时,普通市民都还要提高一份警惕,在全球疫情没有完全结束之前,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