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秋生
教师,是我从小至今向往和喜爱的职业。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而叶的事业是平凡的,因为叶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她的绿荫。
在我看来,教师生涯,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师的事业和叶的事业一样,平凡而崇高。虽受人生际遇和诸多条件所限,我未能步入校园专门从事教师职业,但终因得益于所学专业和工作历练,加上个人职业谋划和兴趣爱好,我如愿以偿走上了讲台。
一
1993年9月,经好友介绍,我加入了高校外聘教师队伍,我骄傲地称之为大学“外教”。所谓“外教”,主要是利用工作日晚上和法定节假日去学校上课,俗语说的“兼职老师”,也有说“客座教授”的。那时候,本地的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和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后升格为新余学院),由于在校专业教师人手有限,就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聘请专业教师,以充实教学力量。
我发现,“外教”多数所学专业与工作实际契合或接近,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对于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具有特殊作用。用今天的话说,“外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在高校受到普遍欢迎。对于捧起书本和讲义走进教室面向学生,从事财会专业教育,我还是颇有底气的。因为从学校毕业后,我从事的就是国营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而且陆续在本地甚至是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获得过奖励,财会基础工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得到了业内的充分肯定。
把受聘大学教师作为自己财会职业生涯的必要补充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这是我的初心。我是1988年7月参加工作的,想起来,二十来岁的我,对职业、事业和未来,充满美好向往。那时候,国营企业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暴露诸多缺陷和问题,但在机构管理和执行国家政策时还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干部职工责任心和事业心普遍较强。特别是对于爱岗敬业、严谨细致的财会人员来说,在谙熟理论、精通实践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我就是其中的努力者和受益者。
二
实际工作中,我发现书本上那些概念和说教,晦涩难懂,玄之又玄,仿佛云里雾里,难识庐山真面目,但放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上,则是纸糊的窗户,一点就破。我甚至认为,对于财会基础技能,在学校学几年,不如在实践中操作几个月,就像游泳教练在课堂抱着教材苦口婆心教你游泳技巧,教你利用水的浮力和协调运动肢体,肯定不如你自己跳入泳池或河道,多扑腾几回,哪怕多呛几口水。曾经饱受财会理论“折磨”的我,决计有朝一日,走进校园,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外教”期间,我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以及金融学等专业的大专和本科学生讲授会计学原理、预算会计和银行会计学等课程,期间还进行辅导毕业论文、主持论文答辩、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提供就业咨询、回答就业学生实际操作疑问等教学实践活动。
财会专业始终是应用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如何通过实践解决理论理解与认识问题,纸上谈兵永远让人望而却步、茫然无措。我的办法就是,对于来自财会岗位的电大学生,直接面对面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进行全套会计账务处理和财务分析,扫除盲点,清除难点,突出重点;有时还应邀走进学生所在单位,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碰到的财会、税收、审计甚至是融资难题。对于全日制的新余高专在校学生和电大非财会专业在岗学生,则是采取模拟会计实践的办法,引导他们完成全套会计账务处理和财务分析的细节和流程。
那时财会专业人员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术便是账务处理,俗称“做账”。为帮助学生们切实掌握做账方法和技巧,首先需要配备记账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以及其他所需整套纸质材料,就像京剧里的布帐、令旗、船桨和灯笼等各种道具,须应有尽有。为此,我召集班上的科代表和班干部,来到新余的商业地段,穿梭于大大小小的文具店,专门采购那些原来打印好具体年份但已过期的各种会计用材料。一场又一场讨价还价之后,学生们纷纷向我投来惊讶而窃喜的目光,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素来文质彬彬,进入商场砍价时却义正辞严、手起刀落。其实我知道,过期的会计用材料是难以正常销售出去的,店主只有降价处理,勉强收回一些现金就会作罢,否则,只有当废纸卖了,而用于我们的模拟会计实践,则物有所值,还可为本不宽裕的学生娃省下些许费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也算是节约了有限资源。
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课程。在课堂,我时常告诫学生,要真诚做人,踏实做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做假账,是财会人员基本的道德法律义务,是人们在滚滚的物质红尘中必须捍卫的文明底线。
三
1998年9月,我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购买一套《哈佛管理全集》,单位同事不时投来不解和惊讶的目光,我则报以弱弱的微笑。我如获至宝,潜心研读,细心领会,并不断将其中要义传授与人。我想,只有这样,财会人员才能跳出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和林林总总的会计科目,其眼界和心胸才能宽广起来,也只有这样,他们的财务分析才能做到来源于经营管理,又服务于经营管理,分析报告才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生命力。我经常推心置腹地同学生交流,告诉他们这正是财会专业人员提升职业高度、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通过不断自费购买会计职称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职格等考试教材,同步刷新专业知识。实践证明,国家财税政策不断变革,若是拘泥于旧教材,就可能误人子弟,特别是对于正在从事财会工作的电大学生来说,还可能造成会计实务操作失误,甚至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为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理论解读和教学实践,我注重对理论运用的总结归纳和提炼,并先后在《中国总会计师》《管理学家》和《中国市场》等杂志发表论文。2013年12月,在江西省高级会计师资格考核评价中,在整体通过率较低的情况下,我获得一次性通过。
屈指算来,我从事“外教”工作,前后有近20个年头。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以智慧赢得智慧,是我始终秉持的执教理念。这些年,我经历了炎炎烈日,也经历了风霜雪雨。看到端坐在眼前的学生,我会回想曾经青涩的自己,还会遐想自己孩子坐在大学教室的模样。所以尽管是外聘教师,我还是把教书当本职工作看待。对于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出卷、改卷、论文答辩、学分统计和就业咨询甚至是考勤,我都做到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有板有眼。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不像现在,学校教师还没用上电脑,没有搜素工具和可复制粘贴的资料,更不会制作PPT课件,我和其他教师一样,只能用钢笔备课、用粉笔板书。在我看来,尽管比较辛苦,但相对于如今习惯在电脑上利用各种输入法才能打出汉字的人们来说,我不但锻炼了握笔的腕力、写出令自己还算满意的文字来,而且减少了不少提笔忘字的尴尬,应该是略有小庆幸了。
作为“外教”,多年来,我放弃了许多和亲人团聚、与好友交流的机会,难免留下遗憾甚至引起误解,但最终赢得了亲朋好友的理解和支持,我在心底里由衷地感谢他们。套用财会专业术语说,这就是人生负债吧。但同时,我也因此而积赚了不少宝贵的人生资产。“外教”职业的实践和积累,“外教”岁月的坚守和追求,换来了我桃李芬芳的满足和教师节的温馨,换来了我对斑斓生活和时代变迁的丰富感受,更换来了我严谨审慎的办事风格、从容自信的场控气度、平实顺畅的语言表达以及与时俱进的素养提升。同样,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外教”岁月,真诚地感谢改革开放和人尽其才的宏伟时代。
转眼离开讲台近十年了。此后的时间,每每说起“外教”生涯,我便想起校园和教室,更想起我的学生,想起课堂里初见他们时略显稚嫩的脸和疑惑的眼神,以及他们时常豁然开朗后的轻松微笑或热烈掌声,仿佛艳阳高照下,秋风送爽,稻浪翻滚,金穗在朝我点头,向我招手,而我头戴草帽,像农人,张开双臂,赤脚忘情地奔跑在田野之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