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瑶通讯员黄亮报道:近日,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的“水花行动”涉及全市97所学校,共348个班、17629名四年级学生,每期培训10天,每次练习2小时,全市除少数学校外,8月中旬基本结束。
我市从今年暑期开始大力实施“水花行动”,免费为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游泳技能和防溺水知识培训,鼓励其他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游泳技能,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全市小学毕业生普遍掌握游泳技能,全市学生游泳教育常态化,构建好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教体结合、充满活力的中小学生游泳教育发展格局。
探索生命教育新路子
每年夏季来临,虽然家庭、学校、社会严守共守,但仍时有触目惊心的学生溺水事件在全国各地发生,成为民生之痛。剖析这些案例,大多是由于学生不会游泳、缺乏基本的防溺水知识造成的。
我市境内山塘水库众多,全市共有中小学生18.6万余人,夏季防溺水工作压力巨大。
为破解这一困局,市委、市政府决定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大力实施“水花行动”,即着眼于提高全市广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生存能力和急救能力,全面普及游泳技能课程,从源头上遏制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为落实好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游泳教育升华为生命教育,把游泳知识培训和防溺水知识传授紧密结合,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索出了一条在全市小学生中开展游泳教学、构建生命教育的新路子。
共有可供培训游泳场馆16个、合格教练员224名
“水花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开展游泳技能培训,游泳馆缺乏、教练员不够怎么办?教育、体育、卫健委、财政、团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发力,采取“三个结合”的办法予以解决。
学校场馆与社会场馆相结合,以社会场馆为主的办法解决游泳场馆不足问题。在活动实施前,教育体育部门对全市游泳场馆资源进行全面摸排和发动,共发掘全市可供培训的游泳场馆16个,其中学校场馆2个,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场馆和社会场馆,优先保障水花行动的实施。
学校教练与社会(泳协)教练相结合,以社会(泳协)教练为主的办法解决游泳教练缺乏问题。市县(区)教育体育部门连续两年组织县(区)和市直学校有一定游泳基础的教师开展游泳教练员(安全员)培训,共培训合格教练员224名,组织了一支以市游泳协会教练为骨干、学校教练为补充的合格的教练员队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办法解决培训效果问题。市教育、体育部门认真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游泳课程设置,组织专业人员编写简明培训教程,包括游泳技能、防溺水知识、应急救护知识等,供全市统一培训使用。积极探索在有条件的市暨阳学校、渝水七小等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全面开设游泳课。将游泳列入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选考项目,把游泳列入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
按照农村学校不低于500元/人、城区学校不低于400元/人的标准免费培训
“水花行动”涉及学校多、学生多、场馆多,经费怎么解决?安全怎么保障?为此,我市按照属地负担原则,市、县(区)财政部门按农村学校不低于500元/人、城区学校不低于400元/人的标准,安排学生免费培训经费,学生自己只需配备游泳所需的泳衣泳帽护目镜等。
为保障交通安全,城区学生由家长负责按时间接送到游泳场馆参加培训,农村学校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车辆接送到城里集中培训。为防范安全责任事故和纠纷,培训前相关各方签订“水花行动”培训协议,并购买专门保险。卫健部门按要求加强对游泳场馆的水质检测,确保游泳场馆水质达标。团市委积极招募志愿者参与“水花行动”志愿服务工作,每批次游泳培训都安排带队领导、班主任共同参与,制定安全预案,由学校书面或微信提醒家长,教育孩子在学会游泳后也要遵守防溺水有关要求,不准私自到山塘水库游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