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母校

2022年01月27日 10阅读 来源:新余日报

林文志

我们五个苑坑中学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校友,驱车途经丁家山时,情不自禁地上山去看看母校。丁家山仰卧在苑坑的东村和高桥两自然村之间,苑坑河从山的西边由北向南潺潺流过。人们能记住丁家山,全都是苑坑中学建在上面的缘故。我们来到校园见有人微笑地打招呼,似曾相识的他一交谈原来也是校友、胡姓师兄,他原本是母校的老师,2010年母校撤销后转教苑坑中小,老师们都迁走了他还恋留校园。说话间他夫人出来认出了二哥,说林老师认得我么?我是你的学生。大家越聊越熟悉越聊越亲切,聚在一起寻找当年校园的记忆。

我们自然把记忆回放到四十多年前,环顾四周指点校园,你一言我一语一起用回忆“拼图”母校的旧模样:丁家山山顶被母校最早的拓荒者修理得一方四平,围山建成四合院式的学校,学校坐东南朝西北,东边是老师宿舍楼、南边是教学楼、北边是学生宿舍楼、西边下到坡底是礼堂和食堂,房子都是一层的土坯房,土坯砖砌墙瓦面屋顶,礼堂和食堂是木板房,园中央有个篮球场,运动场在南边的山脚下,这些老建筑都已了无痕迹了。

现在东边仍是老师的宿舍楼,由原来一层的土坯筒子房变成了现在两层的砖混结构的套间式住房,山顶上的南北两边的土坯房全拆空,核心校区变空旷了更宽阔更通透,山脚下的正西边和南北两边竖起了联在一起的半围式的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放眼看去大楼里空无一人,只有门窗洞开且破损不堪,校园内到处是杂草丛生一派荒凉,触景生情大家默默的。

胡师兄夫妻非常诚恳地留我们吃晚餐,精明能干的胡夫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做出了一桌美食,端上了最好吃的“天上飞的龙肉地上走的驴肉”中的驴肉,还有难以吃得到的山中野味,以及自家种的既环保又新鲜的蔬菜,再温上一壶苑坑特有的老冬酒,此时还有从别处赶来的校友,我们聚在一起在夜色茫茫的丁家山上,空空荡荡的校园里,欢声笑语开怀畅饮,话匣子再度打开,畅谈起那年那月母校的那些事。

我们畅谈劳动。大家记得丁家山脚下有属于学校的水田、下田种水稻春插夏收或夏插秋收,养猪打猪草每个班轮着来,留宿学生要上山砍柴火供学校食堂用,砍杂木棍或小山竹进行勤工俭学,挑砖担瓦建设母校,这些劳动后来渐渐地少了,以至全部取消了。

我们畅谈高考。说来也巧,在座的校友都赶上了高考。1977年冬天全国恢复了高考,那年冬天就是亿万学子的“春天”。1978年全国又启动了初中毕业生可以考中专,俗称“小中专”,我就与幸运女神撞了个满怀。更有幸的是,我们还遇上了一个好校长和全校的好老师,校长王建成抢抓先机雷厉风行抓教学,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母校蔚然成风,教我们班的邓香根、袁解生、宋誌等老师为我们开了“大灶”设“小灶”,夜以继日呕心沥血,那年中考“小中专”全县考取了八个我们班就有六个,还考取了二十几个分宜重点高中,从此,苑坑中学引起了全县人民的注目。

我们畅谈初恋。“我的初恋在山腰,山腰上的山歌悠悠地飘,山腰下的魂儿出了窍……”想当年,我们正当年少纯真,有一颗荫动的心、生机勃发的心、梦想连连心,那年月是封闭的,但封闭不了我们自然生长的情怀,“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那颗少年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有一种青涩的生怕人知的情愫日益疯长。我们把这种情愫也称之为“初恋”,只不过大都成了《诗与远方》:我看着你/你看着天/我说你象首诗/你说天上有朵云/你问/诗是什么/我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后来/你也变成了云/我仰望天空/已不知那朵是你。当然,也有修成正果的,我们班就有两对结成了百年之好。

我们畅谈母校的发展史。据《分宜县教育志》记载,母校于1968年创建檀溪,1972年搬至丁家山,初设小学和初中两部,后撤小学部建高中部,到1978年,初中有六个班、高中有二个班,初高中都是学制两年,共计400余学生,1979年撤高中,苑坑中学改名为苑坑初级中学,苑坑初级中学最鼎盛时期有1200名学生。2010年全县乡镇初中全部进县城,从此,苑坑中学完成了它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酒正酣谈兴正浓,不觉夜已深,我们只得不舍地与主人话别。校园里幻灭了灯火,丁家山上只有漆黑的魅影,一只落单的鸟儿夜游掠过长空,留下了一声声凄婉的鸣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