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渝水讯见习记者郜龙斌通讯员王丽芳报道: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8月20日,记者从渝水生态环境局蓝天保卫战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7月,渝水区城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19%),PM10浓度均值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8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18%(同比提高1.43%),空气环境质量实现“两降一增”,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有明显改善。
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战年和交账年,渝水生态环境局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为统领,认真落实蓝天保卫战工作要求,以改善空气质量为重点,坚持“由单一控制PM2.5转向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进一步提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和依法治污能力”总体思路,围绕“巩固、优化、提高”年度目标,持续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亮眼成绩。
源头治理,全面整治排放污染源
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实行拉网式排查,实施分类处置,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截至7月份,完成涉气“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项目209家,其中关停取缔195家、升级改造13家、整合搬迁1家。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废气无组织排放监管,完成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改造项目3家。依托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成果及源清单成果,对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清单式管理。开展砖瓦窑企业专项整治,督促企业统一配套脱硫塔、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共完成4家炉窑整治。
去“黄”增“绿”,减少移动源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进老旧黄标车辆淘汰报废,上半年渝水区共淘汰437辆营运黄标车,其中老旧营运柴油车429辆,淘汰老旧营运客车8辆。同时全力推行绿色出行攻坚战,全区目前在线营运车辆187台,其中新能源公交车达138台,天然气公交车28辆,占在线营运车辆总数的88.7%。
多措并举,防控秸秆焚烧污染源
针对农业生产导致大气污染的现象,渝水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坚持提高秸秆利用率、加大禁止焚烧秸秆力度,扎实防控以秸秆焚烧为代表的大气污染源。2019年,以入选第一批中央秸秆综合化利用试点县为契机,渝水区采用科学手段大大提高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并成功争取到2020年第二批中央秸秆综合化利用项目,目前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超过90%。与此同时,全区坚持上下一盘棋,各乡镇成立秸秆禁烧巡查组开展自我巡查,区政府依托渝水区生态巡察进行监督巡查,在双级巡查制度的作用下,全区秸秆禁烧发生率大幅下降。
协同作战,禁燃禁放成效显著
自渝水区启动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来,公安、城管、应急管理、渝水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联合执法、广泛宣传、协同作战,以禁燃禁放强大合力推动禁燃禁放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发动街道社区干部、帮扶单位、回归党员、志愿者等近万人,出动警力300余人次,警车100余车次,在小区楼栋张贴禁燃倡议书和公安机关告市民书8000余份,下发禁燃禁放传单超过2万份。同时,公安严格落实违法线索“三个凡是”,打击处理“两个一律”,严厉打击非法运输、存储、燃放烟花爆竹等违法犯罪行为,上半年共办理案件3起,行政拘留4人,收缴烟花749个、爆竹1000余封,形成了强大震慑。
守卫美丽中国“新余蓝”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渝水生态环境局将进一步做细做实大气防治工作,强化道路密闭运输监管、城市及周边道路维护、货运车场地管理等措施,切实抓好城市扬尘治理,加快全区钢铁联合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化水泥企业达标排放治理及砖瓦窑企业达标排放治理等工作,持续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坚持“因地制宜、源头防控、综合施策、以禁促用”原则,进一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并实现秸秆焚烧零发生目标,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推动全区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大变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