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晓敏 通讯员徐兵
8月13日上午,钤阳办事处昌田村境内的钤阳湖湖面上波光粼粼。40多岁的村民张小兵摇着借来的小木船在水面上灵活行进。船上的志愿者左右巡视,寻找湖面上漂浮的垃圾,张小兵不时停下船,让志愿者用网兜打捞水中的垃圾。尽管已过立秋时节,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持续不退,不一会儿,几个人的衣服已经湿透。
今年是张小兵从事钤阳湖湖面垃圾打捞工作的第4个年头,作为钤阳湖护湖队队员,每年4月至8月的主汛期,是他最忙的时候。“每年汛期雨水量比较大,从山上冲下来的枯枝败叶和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白色垃圾漂浮在湖面上,每次大雨过后我们都会突击进行打捞,有的时候会忙上一整天。村里的干部和志愿者也会来帮我们一起干活。”
钤阳湖水域广阔,打捞队人员紧张,没有一分钱报酬,尽管这些困难摆在眼前,但昌田村干部从未退缩过,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组织动员村组干部、党员和贫困户成立护湖队,常态化开展护湖工作。“昌田村域内是钤阳湖上游,更是仙女湖景区的上游,我们得及时打捞清理掉这些垃圾,地毯式、不间断地清理,全力保护这一湖清水。”昌田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军说。
虽然骄阳似火,但走进昌田村李家村小组,记者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活动。据介绍,经过多天的奋斗,李家村小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白色垃圾未彻底清理的现象都得到有效整治。志愿者还用锯子将柴火木头锯成同等长度整齐堆放好,便于村民取用。那一抹志愿红走到哪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就推进到哪里,村民的大拇指就竖到哪里。在志愿服务队的影响下,村民参与感提高不少,都自觉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自觉保护“三园”,村庄人居环境的长效管护机制也初步建立。今年61岁的村民李贡德从小生活在昌田村,看着现在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高兴地说:“原来我们生活困难,房子都是土砖房,路也不好,都是土路。现在我们盖了新房,装修跟县城里的楼房一样。入村的柏油路通了,村内的水泥路也通到了家家户户,在道路两旁还安装了路灯,现在交通方便,旱厕改成水厕,卫生多了,住在村子里很幸福,比我们小时候好太多太多了。”
和李贡德老人一样,人居环境整治期间,昌田村的村民们不但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极大变化,也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当中。从清理垃圾到维护境内水域环境的“护湖行动”,从疏通水渠到推进“厕所革命”,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山更青了,水更绿了,路更好了,村庄也更美了。如今,昌田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凸显,村庄“新颜值”持续在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年以来,仙女湖区的其他村庄已经开始建设美丽乡村并发展乡村旅游。但昌田村,尽管村子里有昌山庙、洪阳洞等极具历史底蕴的旅游资源,不少村民却依然固守着传统,宁肯外出打工也不愿留下来共同建设家园。2012年,钤阳办事处决心在昌田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入“金凤凰”帮助村民走出困境、脱贫致富。在政策鼓励与资金扶持下,昌田村开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宽敞的柏油马路铺起来了,房前屋后亮起来了,大家休闲娱乐的小广场也建起来了,村庄也变得有了生机和活力。
对此,昌田村通过党组织引领创业、党员示范创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先后种植时尚采摘园40亩、养殖黑斑蛙50亩,倾心打造集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圆梦园胜地,投入600万元建成接待中心、漂流、野营拓展等项目,使昌田村成为响当当的户外休闲胜地。
同时,昌田村陆续投资30多万元对沿线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提升,修建停车场、3A级旅游厕所,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昌田村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村民种植的有机蔬菜和水果等也有了销路,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也纷纷回乡创业,种起生姜、莲子,搞起养蜂等特色农副产业,村民的生活有了新盼头。
村里年富力壮的人多了,很多工作就更好开展。2016年初,在昌田村的招募组织下,昌田村志愿者队伍成立了,所有的村组干部都报名参加,满头白发的老党员们也积极参加,不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在他们的带动下也自觉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成为防控中坚力量,那一抹鲜艳的志愿红和胸前小小的党徽给了群众安全和希望。他们入户宣传防控政策、坚守入村卡口、帮助村民代购食品药品。党员志愿者任晚牙,虽然已经不在村庄居住,在村党支部号召下,依然选择回到昌田参与疫情防控,在入村卡口把驾驶室当成卧室,连续在车上吃住了50多天,守住了昌田的大门,守护了村民的健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各方努力下,昌田村富有创意的“初心馆”于201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这所由农村老旧祠堂改造而成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从一大以来经历的光辉历程和创造的丰功伟绩,结合井冈山精神、瑞金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讲好革命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向所有党员和村民宣传共产党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引导所有党员牢记入党初心。昌田“初心馆”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明德书院、民俗文化馆、晓康驿站于一体,对基层阵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强化基层党建力量,也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凝聚民心、宣教科普和组织动员党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村美、业兴、民富,昌田村因地制宜找准路径,踏踏实实走好奔小康之路。一个繁荣昌盛的昌田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