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倪菁 杨海根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1.5%;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69微克/立方米;4个地表水断面均值全部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为Ⅱ类,达标率为100%……这一组数据的背后,离不开渝水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上的殷殷付出。
去年以来,该区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抓整改”,大力推进污染防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护山护水保生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日益增强,让这座山水人文之城的生态“底色”愈加浓厚。
铁腕治污,管出一片“渝水蓝”
“现在的建筑工地都跟以前印象里的不一样,道路干净整洁,扬尘现象没有了,空气清新多了!”在几处施工现场,只见一块块建筑工地被罩上了抑尘网,喷淋系统不停地在喷洒作业,市民经过时不再被漫天的建筑灰尘困扰,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为让天更蓝,该区开展了以工业废气治理、环保砖厂废气达标治理、城市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烟花爆竹和垃圾秸秆禁燃禁烧整治等为重点的蓝天行动,不断提升空气质量。
该区督促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除尘脱硫升级改造和煤改气,完成工业炉窑整治项目15个;推进辖区内砖瓦窑企业进行达标排放治理,聘请第三方对10家环保砖厂进行不打招呼监督性监测;对全区23个在建工地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道路扬尘“抛洒滴漏”整治;开展餐饮油烟治理专项行动,全区已安装餐饮油烟净化器的餐饮店达到600余家;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7家无证无照加油企业下达关闭整改通知书,扣押非法流动加油车5辆,完成522辆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一批5个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市、区);重大节假日期间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开展禁燃禁烧,禁燃禁放已深入人心。
标本兼治,禁出一湾“河水清”
“养猪场都拆掉了,河水越来越清澈,现在又建了生活污水处理站,接通了污水管网,在家就能倾倒生活用水,村里干净卫生多了。”下村镇南村村委下屋村村民吴连香说,以前村里污水横流,一到夏天蚊虫滋生,又脏又臭,经过整治,现在村里的环境是一年比一年好。
天蓝了,水更要清。该区以生活污水治理、畜禽污染防治等工作为重点,持续推进水污染整治。加强对地表水的监管,辖区内4个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及以上,未出现V类及劣V类水;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管,落实了水北、南安2个乡镇级千吨万人水源地的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排查出袁河及孔目江流域52个入河排口,对滨江路排水二渠流域(仙女湖大道以北)污水编制了整治方案。
同时,打造“保家行动”升级版。定期对畜禽养殖场和山塘水库进行执法检查,对13个建制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比例达到100%,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利用率达到93.16%以上,可(限)养区原有畜禽养殖场243家,全部实现了关停、拆迁或生态化改造,保留规模养殖场107家,全部按照标准进行生态化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已全面铺开第三方治理和分类处理试点;全区农村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2座,在建55座,建成区农户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85%以上省定目标;累计建成农村公厕1496座,基本实现了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座水冲式无害化公厕,新改建农村户厕3996座,累计建设无害化卫生户厕52293座,普及率达90.04%,提前实现省厅制定85.6%的省定目标。
精准施策,修出一地“葱茏绿”
“如今,农村并不比城里头差,在村里头转一转,随处可见绿色垃圾桶,每天都有保洁员清扫,还有垃圾车来装运垃圾,大家环保意识越来越高,不乱扔乱倒垃圾,周围环境不晓得干净多少了。”说起农村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该区村民话里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该区在土壤污染防治上着力,打响“净土保卫战”,持续提升土壤环境管理水平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能力。编制《渝水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暨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全面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建设用地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开展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整治,对生态环境部交办的10个疑似固废点位进行排查整改;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确定2个地块纳入采样和检测阶段,已完成初步采样布点方案编制;开展危险废物处置专项行动。对全区2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7家危险废物年产生量超过10吨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了排查;抓好非煤矿山整治工作,针对63家非煤矿山,2019年共关闭27家、限期开采12家、绿色矿山创建11家、到期退出1家、推进整合或收储6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