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著《小池》一诗的精彩之笔。在诗人家乡古吉州临近的新余,市委市政府将遍布山乡的“小荷”由“诗意”挥毫泼墨写成了“民意”。这项旨在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行的以膳食改善、免费淋浴、免费洗衣服为主要内容的“小荷工程”,惠及近13000名农村学生。“小荷工程”这一富有诗意的“民心工程”,寓意着一株株长在山间的“小荷”将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汹涌澎湃,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学网点生源不断萎缩,一所所农村学校被城区学校一点点吞噬,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仅渝水区每年就有近千名学生离乡进城,留在农村学校的且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学生周一入校,周五才能回家。
这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己在乡村学校求学时的情景。那时我周日傍晚到校,周六下午回家,背着换洗衣服和一周食用的大米和干菜来回跋涉在山路上要走10多华里。当时乡村学校条件简陋,每到冬天教室窗户玻璃破损不堪,用来避风的塑料薄膜老化,只能就地取材去附近村庄稻田里偷拿一些二晚稻草来遮挡门窗。坐在教室听课,呼呼北风从门窗缝隙中狂吹进来,吹得一个人穿筋刺骨的疼;冬天寝室三四十个人睡在一张张摇摇晃晃的双层木床上,听着北风卷地啸叫声,闻着从墙角边飘来的阵阵尿骚味,只好搓手掩鼻蜷缩在薄被里蒙头打着鼾,躺在稻草床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寒冬;难以忘怀的是冬天早上五点多钟就要起床做操,室外黑咕隆咚,深一脚浅一脚到附近池塘里破冰取水洗脸,手脚被冻得像红彤彤的包子,奇痒难耐。每日三餐都是吃家里带来的霉豆腐、腌菜,一吃就是一个星期,那时家里穷,学校食堂供应的5分钱一份的蔬菜也舍不得吃。正在长身体的年纪,由于自己营养跟不上,上课经常头晕脑胀,每天上午上第四节课时肚子就会饿得叽叽咕咕,脸上慢慢长起一圈圈黑色的“狗影”,形似一轮轮弯月贴在双颊上,这常被班上的同学当成课后的笑料。
后来我在机关工作,去过部分农村学校考察调研,耳闻目睹现在农村学校早已“鸟枪换大炮”。学校办公大楼、教学大楼、操场、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不比城里学校逊色,音乐舞蹈、电教图书等各种功能房应有尽有。但也有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学生宿舍没有热水器、卫生间,学校伙食标准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有一次我跟随领导去边远山区的寄宿制洞村学校了解推行“小荷工程”试点的准备工作,看见食堂墙面上每周菜谱公布的就是豆角、茄子、黄瓜等几个蔬菜,鸡鸭鱼等荤菜较少。学校伙食每天的菜品也比较单一,最多是一荤一素。用餐时我询问过一个流着鼻涕10岁左右的小男孩,他大大的脑袋长得有点不太规则,看上去发育不良的感觉,只见他饭碗里打了一个南瓜蔬菜作为中餐,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询问小男孩:“现在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为什么你单吃蔬菜,不吃一个荤菜呢?这样荤素搭配更营养呀,也有利于小孩子长身体。”他边吃边用调羹指着一个玻璃瓶告诉我,“他家里带来一罐腊肉,每餐吃两块,再在学校打一个1至2块钱的蔬菜。父母都在温州打工,有时家里爷爷奶奶来镇上赶集时捎带一些油炸鱼或腊肉改善伙食,这样就节省了几块钱。”我顿时对小男孩心生敬意,脑子里不由自主浮现小时候求学时为节省5分钱菜金,宁愿每餐吃家里带来的霉豆腐、腌菜充饥的往事。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就是我们未来的脊梁呀!
市委市政府推行“小荷工程”之后,我又去过这所边远的洞村学校,学校食堂经过简单修整,旧貌换新颜,大厅里摆放整齐的餐桌,排列有序的“市级有策、县区有力、乡镇有招、学校有为”等八有细则以及各项制度悬挂在墙上;食堂工作区,一尘不染的地面,美观大方的操作台,光洁如新的不锈钢炊具,看起来有点像城市大酒店,每餐菜谱上至少有2至3个荤菜可供学生挑选。早上免费喝一杯牛奶,家长负责提供一个鸡蛋;中午提供两个半荤菜、一个蔬菜、一个免费汤的5元套餐,晚上提供一个4元的免费荤菜和套餐,每个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热水器,在男女宿舍区配备了几台洗衣机。
如今这么好的生活条件,留守儿童是幸福的。有一天吃中餐时,我再次去食堂寻找那个小男孩,看看他家里的爷爷奶奶是否又帮他带了一罐腊肉来了。走进食堂发现小男孩坐在第二排餐桌上低着头在吃饭,碗里有一些大蒜炒肉、红烧鸭块、小白菜。我拍了拍他稚嫩的肩膀,他抬起头瞟了我一眼,脸色比原来红润了些许。我说,“你经常带到学校的那罐腊肉放在哪去了?”他边吃着鸭肉,一边微笑着说,“学校提供免费荤菜之后,恳求爷爷奶奶别带干菜来学校改善伙食了,留着星期天在家吃。学校膳食改善之后,突然长高了几个厘米。”他立刻放下碗筷站起来比划着给我看。我示意小男孩坐下,他边吃边说道,“现在一个人在学校读书一点也不孤单,课余生活比较丰富,有时跟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通完电话后,就参加各种兴趣小组,还被学校选中参加由留守儿童组成的校小溪流合唱团,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参加排练,由新余学院志愿服务的老师辅导,这个合唱团每年还应邀参加全市新年音乐会和全市春节文艺晚会。”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通过音乐等载体让无数“小荷”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小荷工程”的实施让全市各种社会组织也纷纷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之中,有的乡镇商会捐赠洗衣机、淋浴等设备,有的乡贤能人捐赠牛奶、猪肉、蔬菜等物资,有的协会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亲情关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也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参与进来……“小荷工程”也无形倒逼了每所乡村学校有效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文明校园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家校合作建设,促使乡村学校管理提升层次,提高水平。一些边远乡村学校生源出现悄悄“回流”现象就是最好的诠释。
“小荷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继“党建+颐养之家”之后,关心关爱“一老一少”而打造的一张靓丽民生名片。她像八面来风,让一股股洪流汇聚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强大力量,我们仿佛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和未来,听到了孩子们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的铿锵声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