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井舀不尽的乡愁

2022年02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新余日报

周敏生

在乡村,几乎每一个村寨都有一至二口水井,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像深邃的眼睛,洞察风云变幻,沧桑巨变,又像明亮的镜子,映照日月星辰、春华秋实;它流淌着太多太多悲喜交加的故事,承载着太重太重永汲不竭的乡愁。那光滑可鉴的青石板井台,叠加无数双大小的脚印,凹凸不平的井沿,磨砺千万把菜刀和镰刀,苔藓斑驳的井壁,见惯了吊桶的摇晃,甘冽清澈的井水,听惯了乡亲的方言。我见过形态各异的井,也听过有关井的美丽传说和故事。

所谓背井离乡,因为井是村庄的印记和标识,镌刻在脑海深处的乡情乡恋乡愁。我曾多次翻阅藏于老家阁楼上的《周氏族谱》,寻祖溯源,庐陵周氏均为东吴周瑜后裔。吾祖五代十国时,避长沙马氏之乱迁徙庐陵西六十里,一个叫礼原的地方,肇基立业,繁衍生息。而祖籍其它东西无记载,唯独记载“长沙县有白沙井焉”。无怪乎祭祖时要用一只碗装些白沙。后来有族亲寻祖,几经周折才找到现位于长沙市东南白沙街的那口井,原来长沙县早已是长沙市的中心地带了,而白沙井并非井中有白沙。湖南民谣云:“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据民间传说,这口井是天上的白沙星,故誉之为“星泉溥润”。井水汲之煮饭,清香可口;用之沏茶,芬芳醇爽;酿之成酒,浓香飘逸,且一年四季不论长涝久旱都不盈不竭。1969年,毛泽东同志曾挥毫写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指的就是白沙井水。一口井铭刻了一千多年的记忆,从长沙迁徙庐陵历经四十余世,人们还记得一口井,何等的情深意长。

江西水丰井多,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九江的“浪井”,它是九江市区最早的古迹,坐落于长江之滨。“每遇江涛汹涌,人闻井有浪声”,据晋张鉴的《浔阳记》记载: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领兵屯扎九江时开凿此井。人们为了纪念一代名将灌婴的功绩,故称此井为灌婴井,又名瑞井、浪井。后在井边立有碑刻“浪井”两字,花岗岩井圈,且有后人打水时留下的十六道绳索的深痕,井口建有四角亭护卫,井深14.7米,水质清澈,旱年不枯,相传井水与长江相通,李白有诗“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形容“浪井涛声”之奇。历代文人墨客诸如陶渊明、温峤、庾亮、白居易、苏澈、黄庭坚等都到此观景听涛,吟诗作赋。

距南昌以西30余里的湾里伏龙山中,有一处颇具神奇色彩的名胜——洪崖丹井,史载4500年前,黄帝乐臣伶伦,又称为洪崖先生,在此凿井炼丹,断竹而吹,创制音律,因而成为中国的音乐鼻祖,这可是南昌最古老的史迹,二十世纪末才得到开发,清康熙丙辰年(1676年)笑堂白书刻的“洪崖”二字,仍如黄钟大吕于壁上。南昌市区的小街小巷原有许多古井,因城市建设而湮没。据《江城名迹记》载,东晋时,南昌为水乡泽国,城内江河纵横,洪水成灾,相传西山道士许真君为根除洪患,亲自择地凿井擒龙斩妖。在南昌连凿了一至六眼六口水井,棕帽巷有口三眼井,也叫三眼井巷,还有六眼井巷,六眼井原是一口井,由于汲水者众多,明代作过一次拓凿,上设了六个井圈。目前保存完好的有贡院井,在八一公园内,原为宋元明清贡院遗址,自明代以来,贡院井就在豫章城中家喻户晓。我想,城市的历史,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古迹、名胜、遗址、故居、老街、旧巷、古井身上。乡村留住乡愁,城市也尽量地留住“市愁”。吉安是座古城,“水光山翠一城浮,碧瓦朱甍万井稠”,“庐陵古城多小巷,条条小巷多井泉”。这是古代诗人赞美庐陵的诗句,也因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吉安市1985年出版的《吉安市地名志》只收集了周公井、任公井、乌龟井、铜锣井、世兴庙井和水巷双泉六处井泉,与“万井稠”相差甚远。时至今日,除“水巷双泉”仍然保留外,其他五井都不复存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吉安教书,节假日走街串巷,见过仓口井、豆芽井、圣恩堂井、田候井等,现在难觅踪迹了。新余市在城南旧城改造工程中,发现宋代水井一处,井深2.6米,井口径0.66米,可惜已填埋废弃。四眼井是虎瞰山县城建治传承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处完整水井,位于城南市区章家村西面。这是史志记载最早的水井——宋代水井建筑,又名虎瞰泉井。《新余县志》载:“虎瞰山下,二泉如目,名虎瞰泉井,水不甚深,汲之不竭,清澈可口,掘井四眼,得名四眼井……”我省其他地市的井,保留下来的也寥寥无几,遭到的同样湮埋和废弃的命运。井里乾坤大,水中日月长,水井不再是市民的生存依附,但它是城市的根脉和年轮。杭州市人民政府早在2008年开始进行了一场普查古井的工作,并制定保护、修缮、恢复规划,据说是全国第一座城市为古井立法保护的。无怪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们保护古建筑,就像保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保护古井,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何等高度的文化自觉!

乡村绝大多数的井,都是饮水和洗涤之用,但辽阔的华夏大地,由于受不同地域环境影响,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奇特“井观”。位于山东益都县境内的“范公井”,相传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被贬于青州,为治当时流行的“红眼病”,亲自采药汲水,汲水处突然泉水涌注,水质清冽甘甜,人们都说乃范公德行感动了苍天,于是青州人将该泉围成井,取名“范公井”,井水一直为后人制药用水。而在厦门的延平公园内,有一口井叫“三不正”,泉水清澈,从不干涸。相传为郑成功驻兵鼓浪屿时挖掘的。这口井挖了两次,都不见水,后来郑成功亲自动手挖掘,地下立刻冒出甘泉,因此命名为“三拂净”井,厦门方言“三拂净”和“三不正”谐音,后人讹传为“三不正”井。此井出奇的是,每天早、中、晚三个不同时辰,井水呈现三种不同颜色,“三不正”的名称也源于此。很多井与名人有关,有的是为了纪念而编造的传说故事。但在瑞金沙洲坝,有一口“红军井”,两边“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对联十分醒目,那是每个小学生都知道的真实故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的一大“井观”。

在我省30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几乎都有一二口盛满故事的古井。安义古村村口千年古樟旁边,就有一口名曰“寿康”的古井。古村百姓还爱喝这口井的水,至今仍能看到古井旁洗衣的农妇和围着井台玩耍的孩童,每当夏季来临,还有不少老人在古樟下乘凉,守着古井,拉着家长里短,其乐融融。乐安的流坑村、婺源的理坑村、汪口村、虹关村、镇延村,青原的渼陂村、陂下村、高安的贾家村、安义的罗田村、浮梁的严台村、沧溪村、赣县的白鹭村、宣丰的天宝村、金溪的竹桥村、龙南的关西村、吉州钓源村等,古井众多,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村民对古井一往情深,倍加呵护,有的成了乡村旅游的景点。新余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登记城乡清代及以前水井200余处。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推进,大部分水井已废弃,有的在井口盖上水泥板以示保护。新余水井历史漫长,在水北拾年山遗址,发现距今约4500年以前的原始水井一处,深约2米,口径1.5米。还有城南(现通州)观下村的汉代水井,良山镇黄虎村的元代水井、分宜镇介桥村的古井等,值得一提的是,河下镇醴泉村(又名店下村)的两米多深的泉井,其历史无从查考,只可追溯到北宋,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同治《新喻县志》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黄庭坚(1045-1105)于宋朝崇宁年间路过此地时,听说该井泉清澄甘美,遂亲往井前尝泉,果然名不虚传,便榜书“醴乳”二字。还有罗隐秀才点泉为酒,后又点酒为水的传说故事,告诫人们知足常乐,不能贪得无厌。我曾几次建议深挖“醴泉”的文化内涵,打造成仙女湖的一个景点,可惜人微言轻,像泉水一样白流。目前全域旅游正在兴起,乡村振兴包括文化振兴,那些老屋得到保护,而散落于村庄周边的老井、老桥、老亭同样要引起重视,这是不可移动、不可再生的文物,是鲜活的文化标本,民俗民情的符号,也是乡愁最好的见证。留住那些曾经与我们经年相伴,如今行将消失的遗存,留住乡愁,就是要留住乡村的“活文化”,留住古井,就是留住舀不尽、汲不干的乡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