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凌厚祥摄影报道
在袁河之滨,有一座千年古村,曾经一度繁华,而今繁华过后,村落尚留灵秀山水和千年历史沉积,呈现出另一派宁静之美。这个村落就是下寸村。2019年12月29日,记者趁着周末的闲暇时光,来到渝水区罗坊镇下寸村,循着青石板上的足迹,在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之间,触摸历史留下的痕迹,感受这个古老村落的古韵繁华。
下寸村是一个古建筑群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村,现存古民居完整的有35幢,建筑面积达5015平方米。散发魅力的古村落并非只是简单的历史遗产,而是当地居民对家园的集体记忆,并呕心沥血营造的结果。
下寸村坐落在袁河北岸,罗坊大桥西头,紧邻罗坊镇政府和集镇。踏进古村,一块青砖,承载着一段辉煌;一片瓦砾,掩盖着一个故事;一块碑石,铭刻着一处繁华。站前村口,只见村道蜿蜒曲折,古朴幽静,青砖碧瓦的建筑成群连片,护村河袁河从村子东南面由西向东蜿蜒而过,就像母亲的纤纤玉手,环绕着她的腰身。巷子口,几位白发老人恬然闲适地坐在石头上聊天;巷子里,不时走出几只鸡鸭、猫狗,一幅惬意生活图景跃然眼前。与下寸村隔河相望的,是罗坊会议旧址,著名的《兴国调查》,让罗坊这个普通的名字与一代伟人联系在一起。而下寸村的西、北面,则是罗坊镇政府及商贸中心。也许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着下寸这古色古香的古村风貌。
下寸原名暇飾。据《暇飾胡氏族谱》载: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73年),内阁中书胡濬“迁渝川罗溪峰,其下半里许有赉湖龙塘,擅山水之奇特,钟地脉之灵长,心焉爱之,遂由庐陵芥城道院而居焉”,后逐渐繁衍,传至今有三十多仕,一千多年历史。
下寸人才辈出,忠孝烈节士多有表彰。据载,下寸历代登科录中记录国子生13人,邑优生1人,邑文庠生3人,郡文庠生3人,邑庠生2人,郡生1人,议叙八品2人,候选布政司1人。南宋胡禁白为资政殿学士,明代胡荣为广西参政,胡远官至刑部主事、员外郎,胡琏官至刑部郎中。
至今,下寸村内诸多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村民居住其中。古巷道里仍旧保留着老街的痕迹。信步走进下寸,一排排老屋皆独门独户,而风格却又浑然一体。据了解,这些古民居多系单体建筑,形成片区,成为居民群体,其间多为小巷或小街道相隔,明清建筑风格,祠堂式建筑结构,即两面夹马头墙(风火墙)或四面封护墙,双坡屋顶,内为木构架,三开间。即一厅二厢,有前中后三室,中间设小天井,成为居室的通风口,“采光器”、排水和审美的中心点,地面铺砌青砖,厢房为花格门窗装饰,雕刻内容较丰富,有麒麟、鹿、羊、猴、凤凰、福、禄、寿、喜、戏剧人物故事等吉祥图样,雕刻精美,形象生动,文化内涵高雅,建筑内设计、结构、造型、工艺水平都有地方独特的文化品格。
天赐鸿禧宅是下寸古民居的典型代表。这是一栋清代民居,坐西朝东,砖、木与三合土结构,建筑四面外墙,即东面墙(前面墙)下半部为平砖顺砌,上半部为空斗青砖砌置,西面墙(后墙)下半部为三合土筑,上半部为空斗青砖砌置,南北两面墙下半部为三合土筑,上半部为空斗砖砌置,内为穿斗式木构架,两面夹风火墙,双坡屋面,地铺方形青砖,建筑面宽三开间,通面阔12.46米,一进深一天井,通深11.41米,建筑面积142.17平方米,建筑内北面设有耳房,天井处墙面书写“天赐鸿禧”,建筑布局中为厅堂,两面对称式厢房。“这栋建筑对研究地方村史、宗族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房屋构造与布局具有重要价值。”市博物馆馆长高增忠曾对该建筑这样评价。下寸在明朝时期相当繁华,是周边商贸集散地。这是一个因经商而致富的村落,在明朝时期,下寸村渐渐市井鼎沸,建筑逐渐多了起来,居民多以经商为主,家庭殷实。当时杭州的丝绸,湖南的药材都可以在下寸买到。还有三个戏班,常年在这里演出。然而到了清朝中晚期,下寸逐渐黯淡起来,走下了历史舞台,唯留下成片的古民居向世人讲诉着曾经的繁华。
如今,古村的繁华已不胜当年。漫步下寸村,到处都是斑驳的古迹和沧桑的历史,一道道金色的阳光打在狭长的巷道里,让人感觉仿佛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在这幽深的古巷道里,触摸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
近年来,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居民保护意识的提高,古村的保护也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下寸村被评为江西省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市区两级文化部门和当地政府着手保护古村,希望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更长久地传承,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完善,同时深入挖掘村子的历史,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让古村落“延年益寿”,散发持久魅力,充满诗意地“活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