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红
辉江,一个十分偏远贫穷的村庄,千年之间,却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在辉江村行走,我触摸到的每一处风物,都是厚重的。岁月留痕,时光不老,一切荡漾在村前的那条河里。那一江水啊,就仿如辉江古村历史文化粘稠般的存在。难怪一位诗人吟咏出诗句:“时光辉映一江稠”。这是多么恰切的歌赞呀!
我的每一步行走,都是凝滞的。因为,在这一方水土上,其历史文化,宁静,厚重,悠远,鲜活。
走在龙泉井边,我聆听了一个神奇的传说。一条青龙在蒙山喷出龙施泉水之后,它十分疲惫,便飞到了辉江村北侧的一片沼泽地上,想在这块湿润柔软的土地上睡上一觉,但因为水量不足,它还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浑身沾满污泥。据说,这条庞大的青龙被辉江村的一位村民发现了,村民并没有赶走它,而是召集全村人,把家里为数不多的水提来,滴在青龙的身上,让青龙睡得十分酣甜。青龙醒来,为感恩村民,便在此喷出又一股可与龙施泉媲美的清泉。这也是被称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龙泉井里的水清澈明亮。在夏天,可品清凉;在冬天,可尝温润。辉江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已成千人以上的村庄。村里不得不修一口更大的新井了,新井里的水源就来自龙泉井。龙泉井也就被称之为“老井”了。这个传说,绝不仅仅是诉说着一种施舍,它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在一个村庄的生动注释。是的,传说是神奇的,这里的景致也是神奇的,单就看看那片沼泽地吧,踏上去,晃晃悠悠的,人一不小心失足,还会将整个身子深陷了进去。再看看井边那棵永远长不大的古樟树吧,它仿佛就是这个传说的见证者,它见证着真善美在这里的碰撞,见证着辉江古村的来龙去脉和兴旺发达。一口老井,再添一口新井;一个古村,再迁出一个新村。
踏上青石桥,我想起了赵州桥。辉江石桥,就有着赵州桥那中国孔式的桥结构,简约,却不简单。且不论那一块块巨大的青石是如何安放上去的,单就辉江石桥的三孔两礅的设计,就让我为之赞叹。两礅,既能支撑桥身,又可拦截顺流而下的枯枝败叶。三孔,可最大限度排水。这样简约的设计,即使河道冲得弯弯曲曲,即使河边庄稼地常年被冲塌,但青石桥历经近千年却岿然不动。我们仰视蒙山的高大,但这里的河水和村民却一直注视着这一座千年古桥。只有这一江河水才能读懂它的高度,读懂它的长度,读懂它的厚度,读懂它的坚度。只有这一村的村民,才懂这座桥,他们忘不了在桥下的河水里洗去一天的酷热,洗去一天的疲劳。这里有他们欢游的水波,有他们从桥上一跃而下扑腾起的浪花。在晨光里,在晚霞里,村民们在这桥上来来去去。田野丰收了饱满的稻粮,而石桥收获了村民的浓浓乡愁。
一座古门楼和着一条九十九米长的长墙,自清朝康熙年间一直延绵至今,尽管修修补补难掩岁月的沧桑。我们迈过古老的门楼及长墙,不必去猜想九十九米是否有着长长久久的用意,不必去计较每一块砖石的厚薄与年代,也不必去探究每一个墙眼的用处,我关注的只是城墙文化。一条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个门楼却成了一个村庄的精神图腾。以前,门楼还处在村外;现在,村民愿把它置于村子中央,房屋绕它而建,路依它而修,和村里祠堂一样,村中间为它留下了应有的位置,它矗立在村民的心里。
在辉江村的文化里,最让人称道的还是辉江武术。欣赏辉江武术,欣赏其一招一式,你会上升到欣赏中华武术的高度或视野,你会看到南拳法门在辉江村曾经是何等的辉煌。它在此留下了根,从架式看去是柔的,但你会在柔中领略到其坚。一个村庄,在千百年间,把武术练成了一个村的文化,流淌在了辉江村每个村民的血液里。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村里去看看吧,与其说是村民在切磋武术,不如说是全村把武术奉成了一道春节的精神文化大餐。看辉江武术,也别仅盯着那招式,你似乎会嫌慢,会嫌它有些单调,但当你翻开辉江武术的光辉历史,你才会领略其奥秘,领略其博大精深与丰富。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它把辉江武术写进了一个名字——蒙山游击队。辉江武术本是村民用来强身健体的,只有当外敌入侵时,才会见证它的锐坚无比。曾经,蒙山游击队,让日寇闻风丧胆,辉江人用武术保护了家人,守住了家园。如今,最可贵的是,村民们依然在传承着这份文化遗产,在那令人热血沸腾的武术文化里,谈起那段红色的光辉岁月,每一个辉江人,无不为之骄傲。
辉江村,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这里不得不提一座叫“狮子峦”的山峰。狮子,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心中一直是瑞兽,意示着吉祥如意。蒙山山脉跨上高、渝水、分宜,大小山峰无数,大概没有哪个地方生出这样一座山峦,它的外形酷似狮子,而在属于辉江村的一段山,却有这么一个山峦。辉江村村民是最敬仰这座山的,因为蒙山的高大,蒙山的迷濛,常使村民在走进蒙山后又难以走出,只有人到了狮子峦,才算真正平安地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困境。在辉江村的武术表演里,最后会有一个舞狮表演,它成了村民在年节里的一道精神食粮,也是图个吉祥喜庆。
一个大水库,那是全村数代村民的汗水结晶。它凝聚着辉江村村民的勤劳。辉江村民是能战天斗地的,大片田土缺水,那就依着“三塘”的有利自然条件,连成一个整个,一担一担泥土挑出来,硬是挑出了一个的大水库。没有机械来帮助,没有其他村的村民来帮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精神,靠的是勇气、智慧与勤劳,这些属于中国人民最天然的品质。这片水域,照鉴了数代辉江村人的这些奉献精神。如今,站在坝上看水域,想想这背后的艰难,谁不为之动容?想想自己年复一年的辛劳,辉江村那几代人,又有谁不为之热泪盈眶?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即便是那樟树,也仿佛懂了风情,恋上了这一方水土。曾经,辉江村大道两旁,尽是硕大的樟树,就是现在,也依稀可见。樟树,如果称之为辉江村的村树,一点也不为过。辉江村,那仿佛就是樟树的故乡,虽然大多数因贫穷被砍伐了,却又生长起了一棵又一棵,留下了青绿,留下了樟香。辉江村的樟树,似乎有着恋乡的情结,你在这里砍掉了一棵,只要你留给它一片荒土地、一片榛莽,过个三年五载,它就会长出一株株小小的樟树。难怪村民会说,这里到处都是樟树的种子,这里到处都有樟树扎下的根。这些樟树该不会像人一样吧?生于斯,长于斯,便忠情于斯,就连他们的子子孙孙也是这样,任凭受着多大的磨难。看看那园林四周的篱笆丛中,那长出的参天巨樟吧。树木的葱茏,不仅是呈现在那树的枝枝叶叶上,更植入了这方深厚的土地。在那些树木的绿意里,辉江村的村民也似乎觉醒了,深深懂得保护樟树、保护环境的重要,一方人真正通了一方风情。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化古村里,辉江村是有着其共性特点的一个,却也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朋友,如果你懂平仄诗韵,如果你懂武术文化,如果你爱读古村历史,或者你爱徜徉于山水与绿意间,请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到千年古村辉江来吧,来感受辉江村那流溢在山水之间的历史文化之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