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生
众所周知,明代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历史上的科技与文化巨著,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但是,人们习惯的认为《天工开物》只是一部科技著作,而忽视它的文化承载,尤其是背后蕴含着当时中国文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作者撰写此书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生态观念。
各适其天
宋应星的著作很多,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对社会变革、自然哲学、人生理想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怜愚诗》等著作,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化建构和创新意识。《天工开物》这部书名,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天”指的是自然界,“工”是人的技巧,“开”就是开发,“物”就是有用之物或物质财富。简言之,即按照自然规律依靠人工技巧开发有用之物,而不是对自然的强掠豪夺。他在《论气·形气四》中,特别强调生态平衡问题,时至今日,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冠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促使人们沉思与反省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早在460年前,宋应星就提出了食物链构成理论,他的《论气·形气四》中说:“人兽骨肉借草木而生,即虎狼生而不食草木者,所食禽兽又皆食草木而生长者,其精液相传,故骨肉与草木同其气类也。即水中鱼虾所食滓沫,究竟源流,即草木所为也”。这与现代食物链构成的理论完全一致,即不食草木的禽兽(如虎、狼、狐狸),靠食草木为生的禽兽(如鼠、山雀),而食草木的禽兽又为食肉动物提供能量,草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环环相扣,缺之必失。这一发现,比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观点,早了二百多年。
解识其性
“生态”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词,“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恩斯特·赫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而“生态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世界范围内凸现出来。其实生态哲学在中国早已有之,宋应星就是生态领域的一位伟大先驱,他最早提出物种变异思想,《天工开物·乃粒》中提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认为土质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种子的性质也会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后来法国博物学家马克(1744-1829)提出来,人们才逐渐明白这个道理,但比宋应星晚了一百多年。
关于空气(实际上是氧气)的性质,《论气·水尘》中,提出要保护和利用空气,不能因为无知造成空气污染,文章中提出了空气的两个作用——供呼吸和助燃,其实就是氧气的作用。在此之前,中外学者无人提及过,1669年英国医生梅猷通过小鼠在密闭瓶中死去的实验,得出“动物把空气中某些生命必需的质点用尽了”,得出“空气中会有生命所绝对必需的某种成份”的结论,比宋应星晚了三十二年,而当时在欧洲却盛行燃素说,即认为燃烧物质中存在燃烧元素,完全否认空气在燃烧中的作用,在一百多年后,瑞典化学家杜勒才发现物质燃烧时消耗了空气中的“火气”(氧气)。
不绝其生
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构筑好生物防线对绿色发展至关重要,这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还有不少人滥杀嗜吃野生动物。宋应星在《怜愚诗》第十八首中写道:“适口滋甘是处生,酸咸得决有馀清;何须越国求珍肴,徇欲伤身长嗜萌”。批评一些人为了得到奇禽异兽、山珍海味,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和代价到外地搜求,到头来即破坏了生态平衡,又伤了自己的身体。在《怜愚诗》第二十七首中说:“天垂列象圣遵模,为问还丹事有无?万斛朗珠难换颗,痴人妄想点金须”。讽刺那些服食还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天体及自然界的变化是有其规律的,有人却想打破这种规律,妄图长生不老、点石成金,这是极为可笑的。
植物构成了地球绿色生态系统的支架,它供给人类食物以果腹、药物以治病、衣物以蔽体、房屋以居住,甚至提供人们每天呼吸的氧气,装点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时立今日,还有人罔顾植物的生长规律,强挖滥采濒临灭绝的植物,以达到补身强体的目的。《怜愚诗》第二首写道:“山中樵客食无酶,热芋寒饘八十来。参附若还能续命,王孙公子不须哀”。这是讽刺那些为求长寿而滥吃补药的人。到头来,他们还不如山中樵夫吃热芋冷粥活得长久,这是因为长期养尊处优,不参加劳动锻炼的结果。老祖宗早就提醒人们保护好野生动物、植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子孙后代。
美美与共
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只有初级生产者被保护好,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才能正常,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才能创造诗意栖居,美美与共的生命乐园。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就强调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归宿之鸟……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帐、算长远帐、算整体帐、算综合帐。我们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一定要算好“总帐”,才能使“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的生态约定在新世纪中国的践行与守护。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对自然和生物加倍的尊重,十二生肖都是以动物命名,并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足见对动物的敬畏,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就记载了上百种生物,《诗经·大雅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中国人崇尚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怀,“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高原。世间万物,皆为天地所“化育”,“各适其天,各全其性”的生态观,在炎黄子孙的生态智慧中,闪烁着新时代的光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