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楠
在科技界,有一个说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难以跨越小试、中试的“死亡之谷”。这其中原因很多:缺资金,缺场所,应用场景少,无法对接企业真实需求……任何一条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科技成果转化,正是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关键环节。
2020年11月,环上大科技园开园,作为宝山区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的重要抓手,以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核心功能,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一年多过去了,环上大科技园已落地132家企业,成果转化项目32项,还有近70个上海大学待转化项目在持续对接服务中。
源头释放成果转化活力
科技成果转化源头在高校、院所。然而,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从源头释放活力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是充满活力的年轻科研团队。在过去十余年里,团队先后研制十余个系列的精海无人艇并成功应用于东海、南海、南极等海域,关键技术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项。2021年,团队通过无人艇12项技术发明专利做成果转化成立公司,并落户环上大科技园。围绕12项无人艇方向的核心技术,环上大科技园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特有的政策,为无人艇产业化和迅速投入市场提供全方位支持。去年公司实现产值1000万元,今年产值将过亿元,更将助力我国海洋智能无人系统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
如今在环上大科技园,烯碳铝合金、工业软件设计等一系列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项目得以成功转化,单细胞蛋白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等多项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宝山区通过建立科创主阵地大学科技园联盟,扮演好成果转化经纪人和合伙人角色,与高校共同推动职务科技发明赋权改革,从源头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受访的科研团队都提及《环上大科技园专项政策》,他们认为“支持企业运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按项目投入3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的重磅政策,解了燃眉之急。
针对实验室技术熟化度还不够高、但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或突破核心技术攻关的成果转化项目,宝山区还创新性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扶持资金“先投后股”改革试点举措。具体而言,即前期以科技项目的方式支持实验室科技成果“二次开发”,后期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按照约定转化为股权投资资金,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帮助企业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中,将宝山“先投后股”方案纳入全国改革创新试点,这是全市唯一以区为主体的改革创新试点任务,被认为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制度创新。
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
对于很多科研团队而言,新型研发平台或可看作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器。
宝山区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宝山区的支持下,上海大学依托优势材料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长三角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朝晖药业建设新药研发与中试放大平台,为医学院教授新药研发提供中试放大平台,聚焦原料合成、新药研发、产线升级,服务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塞力斯集团在环上大科技园建设上海塞力斯医学检验所,打造宝山生物医药公共测试平台;斯菲尔(上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共建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赋能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上海大学医学院老师张川告诉记者,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中药丹参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上海大学相关团队找到了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丹参素钠”,并将其注射液开发成1类新药。“环上大科技园朝晖药业的支持,解决了我们临床试验样品生产问题。目前已完成1期临床研究,正准备开展2期临床研究。我们已联合朝晖药业的药品生产资源,继续开发第二代口服丹参素类药物。”
宝山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宝山区通过加快培育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发挥研发机构“塔尖重器”引领作用,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努力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孵化裂变。
建特色环上大科创街区
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都应踊跃参与。但怎样让各主体有效沟通?
被称为科技成果的淘宝——“科创宝”应运而生。宝山区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以线下平台“数字科创港”和线上平台“科创宝”为载体,聚焦成果转移转化、科创与金融、创新人才、创新产业、科创服务体系等重点领域,瞄准供应与需求两端。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可以准确检索到相关的科创专利、成果、团队等信息,科技团队也能清晰看到各类企业需求,以及相关的金融投资机构信息等。通过数字化形式将全面开放宝山科创要素与资源,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通过智能化合约,构架企业“需求端”与高校院所“成果端”之间的桥梁。
未来的环上大科技园不仅仅是一个园区,而是校区、社区、园区、街区相融相生的有机体,是创新创业、生产生活的活力空间,是带动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一直在上海大学创业的博士生陈杨对此感触颇深。2014年,他在校正式创业,近年来专注于气体传感器与物联网应用。现在,他已成为上海摇橹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团队研发的系列产品计划今年上市销售。“环上大科技园成立后,对我们的扶持力度很大,不但房租有减免补贴,企业成立、专利申请等方面也有专项政策,园区还提供了专业团队帮助对接市场。”
更让陈杨舒心的是,园区环境越来越好,每天可以在绿意葱葱的园区散步。据介绍,宝山区将结合环境提升、功能改造、品质提升等建设工程,赋予这片区域“科创活力、文艺气息、红色基因”的独特气质,建设宝山特色的环上大科创街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