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虎在长三角,待遇大不同

2022年0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黄浪

虎年说虎,长三角古城的历史源头里天生就带有“虎文化”。

南京的“虎踞石头”,杭州的“虎林”,苏州的“虎丘”,无一不在直观呈现“虎文化”对长三角的影响。在刘禹锡尚未叹息“乌衣巷口夕阳斜”,柳三变还没歌咏“钱塘自古繁华”,杜荀鹤不曾描绘“人家尽枕河”的时代,“虎文明”就已深深植入早期江南城市的血脉中。

“虎踞龙盘”形容的是南京的独特地势。据《太平御览》记载,东汉末年诸葛亮曾至南京,感叹这座城市“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钟山龙盘”说的是以紫金山为首的群山形势,而“石头虎踞”则是城西清凉山一带的山体格局。事实上,“石头虎踞”比“钟山龙盘”更具有历史风韵。战国时,楚国在清凉山一带筑造城池,后来,孙权曾在今天清凉门至草场门一带建有石头城。可以说,“虎踞之地”是南京历史的发源之地。今天的南京在清凉山周边建有虎踞路、虎踞关两条道路,让人们时时怀想着这片区域往昔的“虎踞之势”。

杭州和南京称得上长三角城市中的“双璧”,同列“中国七大古都”,同属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而且两城早期历史上都有“虎文明”。今天的杭州别称有“钱塘”“临安”“武林”等,其实比这些名称更久远的还有“虎林”。“虎林”本指西湖之畔的灵隐山,明代《虎林山记》称早期“异虎出焉,故名虎林”,后世的人们渐渐将山名沿用为城市的别称。据宋代《四朝闻见记》,“虎林”因为避讳唐高祖之祖父李虎之名而改称“武林”,这和洛阳“虎牢关”改称“武牢关”同属一理。今天的杭州有很多与“武林”相关的地名,如果当初“虎林”没有改成“武林”,今天的杭州地名可能会更加“虎虎生威”。

南京有“先有石头城,后有南京城”的说法,苏州同样存在“先有虎丘塔,后有苏州城”之说。虎丘山仅有30多米高,却有“吴中第一山”之称,它的名称来源与老虎息息相关。《越绝书》中称在筑造吴王阖闾陵墓之时有“白虎居上”,“虎丘”之名便因此诞生。虎丘如此著名,以至于上海的核心地区还有一条虎丘路。

南京、杭州、苏州等古城与虎有关的重要地名,似乎有一种“崇虎”倾向,而上海地名则与此风格迥异,杨浦有打虎山路,嘉定徐行有伏虎村,浦东六团更有“杀虎墩”。杀虎墩杀虎的事迹被当地人传颂,还留下一首竹枝词《杀虎墩》:“手挈狻猊行府署,股横健马挂城门。倏逢暴虎能徒格,地号侯公杀虎墩。”

上海的“打虎”“伏虎”“杀虎”地名,生动呈现了传统年代中人虎关系的不和谐。这样的不和谐在江南更常见。发生在无锡宜兴的“周处杀三害”故事中,老虎就是其中一害。明清史料中则记载了大量老虎伤人事迹。《七修类稿》中称,明代嘉靖年间,杭州的虎患特别严重,大白天老虎成群结队闯入民宅,甚至咬死民众。

时至今日,老虎已成为珍稀动物,虎患与打虎事迹已尘封于历史,但“虎”字却广泛存留于长三角的地名里:南京的老虎山、老虎桥、养虎巷,杭州的虎跑泉,绍兴的引虎弄,扬州的老虎墩,徐州的虎山,合肥肥西的防虎社区,宁波余姚的青虎湾岗,池州东至的老虎岗……它们诉说着一个个与虎有关的、光怪陆离的乡土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