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之一:多与少
楼体粉刷一新,凹凸的水泥路被平坦的柏油路取代,新增停车位、充电桩、监控设备等,老人和儿童有了专属活动区域……经过一番改造,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的锦绣花园、九墩塘新村,旧貌换新颜。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的民生工程之一。它不仅关乎城市面貌的提升,更与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这两个小区的改造覆盖16个楼栋、674户,总投资约2000万元。改造涉及15个大项、48个小项。”金安区民生办负责人说。置身新环境,老住户们感慨道:“环境、设施都比以前强多了,真是有‘面子’,更有‘里子’,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据悉,2021年金安区对辖内全部老旧小区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将符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条件的34个小区列入2021—2025年改造计划,涉及8385户、计划投资2.74亿元。
幼儿托育,是2021年安徽民生工程的新增内容。相关文件要求,“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托育机构,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并对确有婴幼儿照护困难的家庭提供必要服务。”这一背景下,地处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物华苑小区的“带娃驿站”应运而生,它是长丰县卫健委、双墩镇和托育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
“场地由政府免费提供,所以我们的收费相对优惠。”驿站负责人说,驿站有效解决了部分家庭“没空带娃”的痛点。“开业之初,我们就迎来了197名婴幼儿,眼下已增至257个,足见市场需求的旺盛。”每天,驿站里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或信手涂鸦、或学唱儿歌、或击打手鼓,玩得不亦乐乎……
长久以来,答好“民生答卷”,都是安徽的“规定动作”。当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省各级财政的支持。
“过去一年,我们重点保障‘多’,一般性支出‘少’。”安徽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表示,安徽通过取消无效或不必要支出,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从严从紧强化“三公”经费管理,严控新增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
2021年,安徽各级财政累计拨付资金1288亿元,助力33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些年,安徽财政的医疗卫生支出也发生了“多”与“少”的变化。‘多’指的是保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多了;‘少’是指支出结构优化、项目数量少了。”安徽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全省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315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约550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占同期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5%;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2.2%,高出全国2.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全省财政系统聚焦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弱项,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对现有的医疗卫生支出项目进行系统整合、清理归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打破“小而散”资金分配方式,“集中财力办大事”。
“多”与“少”的方法论,还体现在安徽财政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早些年,扶贫资金中,省级财政投入占绝大多数。‘十二五’期间,全省财政扶贫总投入133亿元,其中120亿元来自省以上投入。”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负责人透露,那时候,个别市县甚至不安排扶贫资金。
为改变这一局面,安徽省财政厅创新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量挂钩机制,即省本级、31个重点贫困县及其所在市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增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他有脱贫任务的市县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
“这一机制对压实各级责任,保障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资金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该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此,“十三五”期间,市县投入占比从不足10%提高到53.7%。同期,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78.6亿元,年均增长30.1%。
“多”与“少”之间,是安徽财政主动求变、统筹资金,“加码”民生、补齐短板、压实责任的积极作为。一系列举措之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了倍增。
“方法论”之二:高与低
近期,长江安庆段水域,五六只江豚嬉戏水中,好不欢乐。江豚喜独,偶尔也三俩结群,此番数只集聚,实属少见。“很久没有见过江豚了,这次见着,说明这片水域的环境越来越好。”当地百姓说。
越来越好的不只是长江安庆段。这些年,放眼江淮大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改善的背后,既是安徽上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共同努力,也是全省财政的积极投入。“资金投入的‘高’,换来了污染物指标的‘低’。”安徽省财政厅资源环境处负责人表示。
在安徽,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是财政人的共识。人民网安徽频道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累计达1399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不断提升。同时,累计争取中央财政生态环保资金454亿元,年均增长10%。
在财政的支持下,安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4.6%,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5%,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长江再现野生江豚群嬉的自然景观。
近期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1年召开的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
在这一背景下,安徽财政将有何新作为?
“我们将对标对表《意见》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大投入总量、争取中央支持、加强省级统筹,找准‘双碳’等热点,精准施策,助力全省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走向质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述负责人说。
在安徽财政系统,运用“高”与“低”方法论开展的工作,还有很多。2021年,为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缓解到期债务偿还压力,安徽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815亿元,同比增长20.87%,发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得益于发行时间窗口把握得当,全年加权平均发行利率3.37%,低于全省上一年平均水平,融资成本显著降低。
扶贫资金使用方面亦是如此。“过去,地方扶贫资金使用时,‘输血’与‘造血’结合不够。”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负责人表示,对此,财政部门会同原扶贫部门,在全国率先推进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坚持开发式扶贫导向,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贫资金的高效使用,使得贫困人口数量持续降低、脱贫后的返贫概率大幅降低。”
近年来,针对政府采购过程中的痛点,安徽财政部门见招拆招。据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负责人介绍,一方面,2021年6月起,全省政府采购项目一律免收投标(响应)保证金;另一方面,政府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和资金支付时间从30天压缩到10个工作日以内。一系列举措之下,市场主体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实现了从“成本高、效率低”到“成本低、效率高”的转变。
高投入,换来了低污染,带来了绿水青山;创历史新高的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换来了低水平的发行利率,降低了融资成本;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低姿态服务,换来了采购项目的高效率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高”与“低”之间,安徽财政用好用足用活财政资金,改善民生福祉、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生动而具体。
“方法论”之三:远与近
2021年11月23日,安徽省省级政府公物仓试点启动仪式在安徽省委党校举行。该校调剂出的130台电脑、450套桌椅等资产正式移交给省内部分乡镇,用于支持乡镇党校事业发展。
“近年来,为促进财政资产的高效配置、利用,我们以公物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建立国有资产共享机制。”据安徽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工作推进中,大家准确把握“远”与“近”的关系,明确“开展省级公物仓试点”近期工作目标和“建立国有资产共享共用长效机制”远期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
先行先试过程中,安徽省财政厅聚焦现实痛点——国有资产无法跨地区调剂使用,利用信息平台,试行省市县一体化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就是把省直单位大型活动(会议)和临时机构等统一配置、接受捐赠的可循环使用资产,以及闲置低效运转的资产纳入公物仓管理,用于支持市县事业发展。“这样做,有利于推动闲置资产由省本级调剂使用的‘小循环’,升格为贯通省市县立体式的‘大循环’,提高公物仓资产使用效率。”上述负责人表示。
目前,安徽省财政厅等首批13家试点单位纳入公物仓管理的1000余台(件)电脑、家具类资产已调剂至皖北基层机关单位和乡村学校,有效缓解了当地乡镇政府办公设备不足、乡村学校电脑紧缺等问题。
把握好“远”与“近”的关系,还体现在安徽财政的科技支出上。“‘远’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远目标和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愿景,‘近’即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的当前任务。”据安徽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介绍,支持创新过程中,财政部门对标对表远近目标,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投入。
近年来,通过“资金+项目、资金+基金、资金+平台、资金+机制”等举措,安徽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优化。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突破400亿元,达到415.5亿元,较上年增长12.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
在财政支持下,过去一年,安徽的创新优势持续加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全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8、连续10年稳居第一方阵。
政府采购工作同样如此。
“‘近’对标,‘远’谋划。”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负责人表示,安徽正以建立全省政府采购一张网为近期任务、以融入长三角政府采购一体化为远期目标,多措并举推动政府采购工作高质量发展。
日前,安徽省政府采购网已改版上线,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建共享,将为全省2万多家预算单位、1000多家代理机构和20多万家供应商提供更加及时、准确、权威的政府采购信息服务。据悉,今年年底之前,全省统一的电子卖场和政府采购交易系统也将逐步上线使用。
下一步,安徽将加入《沪浙政府采购一体化发展框架合作协议》,逐步实现在长三角政府采购业务上“一网打尽、一网通办、一次不跑、片纸不交”,合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远”与“近”之间,是安徽财政科学谋划、有序投入的缩影。得益于此,闲置财政资产实现有效配置,共享机制雏形初现;科技支出持续加大、优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频频亮相;政府采购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政府采购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方法论”之四:稳与进
2021年8月,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全柔AMOLED6代线实现量产出货。作为安徽首条全柔AMOLED产线,它的量产对巩固当地新型显示产业比较优势意义重大。从4年前注册成立到建成投产,再到向智能终端头部企业交付产品……合肥维信诺的拔节生长,离不开安徽财税部门对减税降费政策的100%执行。
据悉,2020年合肥维信诺享受采购设备增值税留抵退税12.45亿元;2021年四季度享受留抵退税9.27亿元。同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企业进口设备的进口增值税不用一次性缴清,而是分6年缴纳,涉及金额8.38亿元。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合肥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身上。作为海尔高端系列及家庭中央空调生产基地,企业产品覆盖4大子品牌、上百个机型,年产能150万台。
“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有效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让我们能够把钱用到研发、扩产的‘刀刃’上。”合肥海尔空调负责人说,得益于此,企业产能逐年递增,主营业务收入也从2018年的1.3亿元增至2020年的23亿元。“预计到2023年,我们的产能将突破200万台/年。”
“‘稳’是‘进’的前提,‘进’是‘稳’的目标。”在安徽省财政厅税政条法处负责人看来,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既稳住了企业生存的基础,也为企业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争先进位注入了动能。
人民网安徽频道了解到,过去一年,安徽省财政厅会同税务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施减税降费。以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为例,截至2021年11月份,全省1409户企业受益,退还金额43.21亿元。
“真金白银”的支持,有效地提振了市场信心。过去一年,安徽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3.62万户,总数达660.87万户,同比增长12.43%。
“2022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基调,继续实施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不断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上述负责人表示,根据相关政策,今年,享受留抵退税的行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惠及更多皖企。
在安徽财政系统,“稳”与“进”的工作思路,还体现在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上。“对于救助困难群众工作而言,‘稳’就是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进’就是动态调整提高保障水平,不断增进困难群体福祉。”安徽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负责人如是说。
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省财政厅下达省以上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77.8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全省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677元/月,较上年增长5.9%;城乡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1167元/月和904元/月;社会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均基本生活费标准分别达到1092元/月和1510元/月;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建立。一系列举措之下,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适度举债投资,也是“稳”与“进”的体现。
“‘稳’的是风险,‘进’的是发展。”安徽省财政厅政府债务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去年,安徽在防风险、守底线的前提下,用足用好政府债券融资功能,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新增债券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293亿元、农林水利领域191亿元、生态环保领域79亿元、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391亿元、社会事业领域422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域363亿元、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30亿元,有效弥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
“稳”中求“进”,方能行稳致远。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引下,皖企的负担明显减轻,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困难群体的保障更加有力,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政府债券稳增长、稳投资的作用更加凸显、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据悉,下一步,安徽财政将以“进”的姿态,守牢“稳”的底线,在安徽奋勇争先、跨越发展的征程中展现财政新担当。
“方法论”之五:内与外
不久前,由安徽省财政厅作为组长单位的省“四送一服”第八工作组收到一封感谢信,寄信人是安徽省滁州市一家拟上市公司。
原来,按照相关规定,企业在上市前,需将全部资产规范化。这一过程中,一栋新建办公楼的房产证办理出了问题。“大楼的土地证用来抵押贷款了,想要办房产证,就必须先还贷解押。”企业负责人说,公司自有资金吃紧,“再想从其他地方贷款,也苦于没有抵押物,贷不了。事情就一直卡在那儿了。”
2021年11月9日,省“四送一服”第八工作组深入企业,了解到上述痛点后,当即现场办公。他们梳理企业情况,对接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方案——企业可以通过质押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向银行贷款。
最终,企业拿到2000万元贷款,久悬未决的问题尘埃落定,迈出了冲刺资本市场的坚实一步。
“四送一服”,即选派干部深入企业和园区,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自2017年安徽实施该工程以来,省财政厅始终“内外兼修”,积极参与其中,先后包保淮南市、滁州市。
“在内部,我们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贯彻执行各类惠企利企政策、选派财税会计管理骨干进入省‘四送一服’专家库、牵头并参加其他省直单位牵头的工作组集中活动。”安徽省财政厅企业处负责人表示,就外部工作开展而言,省财政厅与包保地市同频共振,做到走访宣讲全覆盖、多措并举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内”“外”合力之下,安徽省财政厅连续四年获评“四送一服”工作“双优”等次。
也正是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引下,2021年初至11月末,“四送一服”第八工作组及滁州市、县两级工作组共计走访调研企业(项目)3153家,收集、解决企业问题总数404个。同时,通过召开线上线下政策宣讲会、各类要素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24亿元、用工14274人、土地6192亩。此外,还开展了53次“双招双引”主题活动,推荐市外企业赴滁州考察交流投资合作8批次。
“‘四送一服’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不是‘雨过地皮湿’,而是‘雨过万物生’。”上述负责人表示,2022年,将遵循“无事不扰,有事出手”原则,加快兑现各类惠企政策,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
在安徽财政系统,“内”与“外”的方法论还体现在专项债的发行、使用管理上。“对内,我们不断完善专项债发行审核工作机制;对外,推动专项债券项目落地,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安徽省财政厅政府债务管理处负责人说。
海螺水泥、铜陵有色跻身世界500强、排名逐年递增;“千亿联宝”再跨双百亿、2021年全年营收实现1227亿元;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在合肥下线、创下业内最快纪录……近年来,皖企的拔节生长,是安徽综合实力位次不断前移的重要推手。因而,支持企业发展,就是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积蓄动能。
“以往,在助企过程中,我们总是朝‘内’看,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且基本以直补方式发放。”安徽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透露,即便是政府引导基金,放大倍数也不高。这一局面,导致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撬动作用很难发挥。
围绕痛点,当下,安徽财政正不断提升政府引导基金占比。在此基础上,目光向“外”,力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牵手”皖企。
“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有利于做大总量。同时,也能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锁定有资金需求、有成长空间的项目。”上述负责人表示,2022年,安徽统筹设立规模80亿元的新兴产业政府引导基金,将助力十大新兴产业成长,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用好“内”与“外”方法论,让安徽财政的“四送一服”工作惠及广大企业,让专项债券更好地发挥了资金效益,让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撬动作用日益凸显。“内”“外”兼修下,安徽财政找准了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发力点,正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