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兴
这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重点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这是对一体化不断由浅入深的要求。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分工机制、产业链的市场化分工机制尚待完善。一些大城市提出“几大产业链”的自成体系,高位城市低配产业,既挤压了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也使大城市的功能难以提升。
如果没有产业和城市分工,也就无所谓一体化。因此,中心城市、头部城市的责任就是在一体化战略中,在主动引导和实现相对分工中推进合作。管理学上有一个观点:拥有共同特长的团队是最弱的团队,因为团队一定要强调互补。所以,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五个概念,那就是一体化、城市群、都市圈、示范区、同城化,需要在团队理论指引下定位。一体化中的城市群,一定有分工合作的必要,资源、地理位置、产业历史都是分工合作的定位基础。都市圈是地理更紧密的城市结合体,更强调产业分工,而分工基础上的同城化才能有更好的效率和更合理的成本。当前,合肥产业的表述日渐清晰,那就是“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也成为城市产业特征,希望更多的城市能有相对清晰的产业标签。有学者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大致的分工:深圳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创新型城市;广州是华南地区的高端制造业中心和贸易枢纽,汽车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物流、金融服务业发达;澳门致力于打造葡语系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这可能是长三角产业和城市分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产业分工确实有所谓高端、中端、低端之分,但没有低端就不会有高端,所以,应该重视、尊重、帮助和提升低端,而不是俯视、歧视、忽视低端。在很多具体场景里,低端不是落后而是基础,不是低水平而是高端的起点和支撑。低端是整体的组成部分,低端不一定代表低水平,低端落后,整体就不可能先进。从链条思维出发,一根链条的强度取决于最弱的环节,只有每一节链条牢固,整个链条才是牢固的。因此,必须要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低端,有了这个思维,才能打造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等链条。长三角各城市,要有积极当配角、主动当配角、甘于当配角的姿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永远的配角,国际化大都市也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主角。当前,长三角各城市合作交流日渐活跃和积极,南通、合肥等城市积极与上海合作互补,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正与上海展开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比如,上海和苏州生物产业错位发展,形成了不错的产业分工。张江吸引大企业,苏州扶持创新创业型小企业。这是城市间产业分工的很好例证。
长三角要增强自组织能力,不应完全依靠上级行政力量推进合作。头部城市驱动,中心城市联动,小城市主动,这才是一体化的内在动力。当前长三角合作协同要更有力突破难点和堵点,应在长三角全域进一步总结推广复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经验,比如示范区在规则创新中,“从抱有不同想法,形成共同看法,再到实现统一做法”,解决合作协同中的各种难题。国际上有些经验,也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比如,在东京湾,六大港口、六大机场形成海空枢纽,将东京都市圈有机地串联起来,但没有统筹规划和管理湾区开发的政府机构,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出社会协商制度,智库担当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规划方案的协调者、执行者角色。这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效仿、探索的重要经验,有利于增强社会协调与自组织能力。
对一批长三角小城市而言,更应该积极争取发展中的主动权,在一体化中研究吸引和集聚各种发展要素的策略。比如,不去圈住捆住人,尤其是年轻人,而是从成长思维去培育年轻人,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入手,让年轻人低成本生活,在县城或城镇某个小区域可以高品质体验大城市生活,为他们进入大城市提供方便、提供可能和准备生活工作技能,成为他们的“客栈”或者“根据地”。现在有些县城和乡镇,已经建设得越来越有特点,能让年轻人感觉到“乡村里的都市,都市里的乡村”,具备了逆城市化的特质,可以逆向吸引年轻人。有些小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上升,城市品质的提升让年轻人增加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江苏太仓已集聚德企400余家,半数以上的德资企业在太仓开展本土化研发创新,2016年太仓德国中心开业,带动越来越多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德资服务型企业进驻太仓。这是小城市在一体化进程中生存发展的成功案例。曾经有朋友问我,他所在的地方是县级市,提出的口号是推进国际化,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我回答,国际化不分城市大小,是一种思维方式,完全可以拥有和实践,太仓的中德企业合作、昆山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办学,都是县级市国际化思路的结果,也是增强小城市在一体化进程中自身能力的筹码,值得提倡。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