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何书瑶 记者 狄斐
近日,上海社科院“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最吸引青年、人才的长三角地级市。第1至第10名依次是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绍兴、嘉兴和常州。
此外,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余杭区、江苏省张家港市、浙江省富阳区等也在长三角208个县级行政区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吸引青年、人才的区市县。
课题组的评估主要涵盖了经济发展、青年引力、创新创业、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等5个维度。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城市人口净流入和净流出数——即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从中可以窥见长三角城市未来发展的人口潜力值。
苏州人口净流入比值最高
根据七普统计数据,长三角40个地级市中,共有17个城市为人口净流入城市,23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人口净流出。
17个人口净流入城市,分别是苏州、宁波、杭州、嘉兴、无锡、金华、常州、南京、湖州、合肥、舟山、镇江、绍兴、温州、台州、南通和扬州,在地理上,这是一个以上海为圆心、半径300公里以内的扇形区域。
其中,浙江和江苏城市占绝大多数,分别有9个浙江城市和7个江苏城市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大于1。安徽则只有省会合肥的吸引力较强。
从占比来看,浙江有更高比例的城市为净流入城市,全省只有丽水和衢州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小于1。江苏省内则出现明显的分化,人口净流入城市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偏南的地区,净流出城市则主要分布在苏北,并且人口流入指标的数值差距较大。比如,苏州以高达1.76(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位居40个地级市的前列,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和宿迁等城市的人口净流出比值则达到10%—20%。
尽管近几年合肥吸引了一部分人口回流,但更多安徽城市的人口外流问题依然存在。芜湖、马鞍山等省内第二梯队城市也仍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六安、亳州、阜阳、铜陵、淮南、安庆等城市的净流出比值更是超过20%。这些城市多是曾经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较慢,经济活力和生活环境都还有待提升。
80个县级单位人口净流入
在208个县级单位(区市县)中,仅有80个是人口净流入的,占比只有38%。
这80个区市县主要分布在江苏的苏南和苏中地区(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等7个城市)及浙江的多个城市(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湖州、台州、嘉兴、金华、丽水、舟山等10个城市)的下属区市县中。
尽管苏浙共有17个城市拥有人口净流入的下属区市县,但所有区市县都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仅有7个。这7个城市分别是江苏省的苏州、无锡、镇江、常州和浙江省的宁波、湖州、嘉兴。这些城市下属的所有区市县都是人口导入地区,即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值大于等于1。其中,苏州市昆山市和宁波市北仑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达到1.96,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接近1∶1。最低的常州市溧阳市,人口流入和流出持平。
课题组通过采用GDP总量、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比例、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肯德基开店数等指标,从中评估得到20个对青年和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区市县。其中浙江和江苏各占11个和9个,苏州、宁波各有5个区市县入围,在地级市中十分突出。
地级市和所辖区市县“分化”
一些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下辖区市县却是人口净流出的,而这部分人口的流向是市区。
江苏的南京、南通、扬州3个城市,浙江的杭州、金华、台州、温州、绍兴、舟山等6地,均存在地级市总体比值大于1,但其下属的区市县有大于1,也有小于1的。
以上9个城市共计76个区市县中,有30%的区市县(23个)属于人口吸引力较强的梯队,在长三角所有区市县中处于TOP50;14%的区市县位于后100位置,人口吸引力较弱;还有超一半的区市县处于两者中间。
从省份来看,浙江的分化比较严重。金华市的义乌市、温州市的龙湾区和瓯海区三地,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均超过两倍,属于长三角人口导入率最高的区市县,杭州市余杭区的这一指标也接近两倍。
但是,温州和杭州有很高也有很低的,比如温州的泰顺县和文成县、杭州的淳安县均有近30%的人口外流。这些地区多是丘陵多山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大。
在江苏,以南通为典型,中心城区和区县市的发展差距相对不大。南通近年的人口开始转为正流入,虽然其下属区县市人口仍然存在外流,但流出比例并不大。
而合肥的巢湖市、肥西县、长丰县、肥东县、庐江县等五地,户籍人口均高于常住人口。这一方面说明,合肥这几年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成绩喜人,特别是产业升级和GDP破万亿元,吸引了大批安徽的年轻人才来到合肥创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合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县市存在竞争,县市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扩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