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型城镇化,苏南如何先行

2022年03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任俊锰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在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上,要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97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7.9%,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4.7%,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江苏是全国城镇化发展较快、质量较好的省份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82.6%、70.5%、64.8%。以苏南地区的无锡为例,该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9%,超过发达国家水平(8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万元,城乡收入比1.78∶1为苏南最优,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入选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无锡洛社镇入选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同时,以无锡为代表的苏南地区,较早遇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包括城镇人口规模达到峰值、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跨界配置需求增多等问题。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建议,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应支持江苏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无锡等苏南城市为先行区,提供更多改革实践机会,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经验。

都市圈内城市之间、区县之间、城镇之间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抓手之一。杜小刚建议,能否支持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等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探索建立区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机制,形成适用于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资源整合型一体化发展模式;支持无锡探索跨区域产业和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探索将长三角异地医保结算范围扩展至异地养老领域,提高居民获得感。

多年来,无锡等苏南城市除重视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外,还非常重视城乡居民收入比。目前,财产性收入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杜小刚建议,能否支持无锡在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闲置宅基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具体机制,逐步试点放开市场交易,更好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杜小刚还建议,支持地方开展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试点。比如加快构建城乡统一、地随人走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同地、同权、同价、同责”原则,探索建立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补充耕地、补充林地、补充湿地等多指标跨区域统筹交易等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配作用。

另外,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新型城镇化理应考虑的问题。杜小刚介绍,无锡能耗强度在苏南地区领先,仅为0.28吨标准煤/万元,他建议支持无锡创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在深入推进绿色城乡建设、构建清洁安全低碳能源结构、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增强低碳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创建绿色低碳社会、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走在前列提供示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