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蚌埠“背水一战”为“绷住”

2022年03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任俊锰

2021年各地各项经济数据公布后,不少人为安徽蚌埠担心。2021年蚌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2.1%,即实际增速为-2.1%,成为长三角唯一负增长城市。

从第一梯队到“蚌小八”

蚌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昔日的蚌埠是安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蚌埠卷烟厂、蚌埠酒厂名声在外,工业总产值一度位居安徽前列,曾有“合(肥)老大、蚌老二”的说法。蚌埠很早之前便是铁路枢纽,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一直处于铁路干线上,100多年前的津浦铁路,如今的京沪高铁,都绕不过蚌埠,它一直是徐州和南京之间的重镇。1990年,蚌埠经济体量位居安徽第5位,经济增速一直在安徽省内居前。但蚌埠并未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左右逢源”的发展先机。2000年,蚌埠经济增速开始下滑,到2015年前后,蚌埠GDP已连续多年维持在安徽省内城市第七位,被人称为“蚌小七”;2021年蚌埠经济总量被宿州超过,成了“蚌小八”。

蚌埠为何“沦落”至此?蚌埠人一直在反思,认为当前的蚌埠经济存在产业结构不优、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化率偏低等问题。2021年,蚌埠第二产业增加值673.6亿元,同比下降13.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1%。另外,蚌埠除了烟厂,全市再无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下辖3个县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不敌该烟厂。蚌埠发改委总结发展“失速”的原因,其中提及,受环保督察影响,一些项目停工,计划新开工的项目推进缓慢。一位蚌埠市民感慨,蚌埠缺少叫得响的领军企业,在2021年安徽百强企业地区分布中,合肥58家、芜湖8家、滁州4家、阜阳3家,蚌埠却是0家。蚌埠确实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

产业转型发展孕育新机

蚌埠怎么办?目前,蚌埠正围绕“硅基和生物基”,发展新材料产业,这也是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重点发展产业。今年2月,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在蚌埠获批建设,这是安徽首个、行业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与该中心一路之隔,便是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此外,世界500强美国康宁公司旗下药用玻璃蚌埠工厂,去年底已实现量产。为发展这一产业,蚌埠已组建由该市主要领导担任群长的硅基、生物基产业集群“群长制”招引专班。蚌埠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蚌埠将严格落实全年1/3时间外出招商,确保全年引进市外亿元以上项目200个,到位资金1000亿元,落地开工50亿元项目2个,100亿元项目1个。今年2月,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赴上海招商,并举行上海·蚌埠合作交流座谈会,这是他继去年7月后第二次到沪招商,两次都特别关注硅基产业。今年1月,黄晓武还赴山东招商,也特别关注硅基等产业。硅基新材料与新型显示产业密切相关,最近,蚌埠主要领导还主持召开了新型显示产业联盟企业家座谈会,来自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安徽帝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和企业家们,就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延链招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更为关键的是,蚌埠正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中抓住发展机遇。去年9月,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在蚌埠举行,为的是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努力将蚌埠为代表的欠发达区域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确定由沪苏浙三区五市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皖北八市,持续至2030年,其中,蚌埠与宁波建立结对合作帮扶关系。在区域研究专家看来,宁波是工业强市,还是“单项冠军之城”,有望为蚌埠的产业发展带来新技术、新理念,蚌埠也不能继续抱着“等”的看客心态,而是要加快梳理自身优势所在,主动寻找切入点,与宁波等长三角先发城市谋求合作。在安徽省“十四五”规划中,蚌埠被定位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安庆、阜阳和黄山定位一致。与之配套,安徽省支持蚌埠机场建设,支持蚌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建设,支持蚌埠自贸片区启动建设联动创新区。

网络上关于蚌埠有个梗,用“蚌埠住了”的谐音,意指“绷不住了”,蚌埠若是能绷住产业转型发展这根弦,应该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