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瑞哲 通讯员 李银 王一鸣 阮佳佳
“网格筛查”对于上海大学的国际学生来说是最近学到的一个新词。3月以来,在上海大学封闭管理期间,从嘉定校区、宝山校区到延长校区,全校采取网格化管理,为数万留校师生提供各项服务和保障,确保防疫工作有效开展。天下一家,不仅本土学子成为守“沪”校园的志愿者,一群国际学生也主动担起“网格员”之责,投身抗疫。
带着吉他走访宿舍
“疫情以来的两年多,我一直在中国,亲身体会到政府为疫情防控付出了多少,让我们可以安全生活、安心学习。”乌兹别克斯坦籍的上大管理学院大四学生李硕是个热心的小伙,平日里就经常帮助同学和老师。这轮疫情中,他也毫不犹豫加入了网格化志愿者的队伍中。学校闭环管理以来,无论是分发抗疫物资、为同学们打包饭菜,还是手把手帮助国际学生解决“健康云”实名认证难的问题,以及进行核酸检测排队引导等,随处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考虑到语言障碍、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一些国际学生可能无法更好地理解学校特殊时期的管理政策,他就与辅导员一起多次走进宿舍,面对面地向国际学生解释最新的疫情状况以及每个举措背后的意义。
有意思的是,他还会带着吉他走进同学们的宿舍,用美妙的音乐来舒缓小伙伴们的压力。“这次是近距离参与疫情防控管理,更理解了各项防疫措施。”李硕说,“学校老师们都通宵达旦,我也真的体会到了不易,防疫需要众人拾柴、团结一心。”
放弃返家主动留校
韩国籍的经济学院大三本科生金度延有很多“头衔”——上海大学国际学生大使、上海大学韩国学生会会长、上海韩国留学生总联合会成员……而今,她又多了个身份,即上海大学疫情防控“网格员”。
学校启动闭环管理时,金度延正在图书馆复习,准备迎接考试周。接到辅导员的电话,她第一时间投身学校防疫工作,与各国学生骨干一起建立联络机制,确保联系上每位在上海大学就读的国际学生,做到“一个也不能少”。“我觉得中国对疫情的反应非常迅速,学校的做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她说,“相信我们采取这么有效的行动,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日前,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由封闭管理转入准封闭管理阶段,为了确保住宿同学能顺利返回家中,金度延主动与各社区联系,询问社区情况,帮助了许多语言交流不畅的同学。但她自己却放弃返家的机会,主动留在校园和大家一起“战斗”。“我希望可以帮助老师和更多同学。虽然我也遇到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但老师和学校给予我们大量的帮助,让我们克服困难。同学和朋友间的相互鼓励,也让我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支持。”
做“领餐员”精细配送
校园闭环管理期间,师生餐食全都统一打包代领。然而,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们因饮食习惯不同、语言沟通不畅,偶尔也会拿错餐食。
墨西哥籍的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逸馨,在延长校区主动承担起“领餐员”的工作,每天认真统计国际学生的用餐情况,为同学们精细分餐。为了避免有些同学因为上课错过统计餐食的短信息,逸馨都会在认真核对每一个房间的信息后,再耐心敲门等待,直到所有学生回复。她每次代领20多份餐食,不仅分好民族风味餐和普通餐,还要准确无误地送到各个同学的宿舍门口。“既要让所有同学都吃饱饭,也要避免同学可能在线上上课被打扰。”
对于此次严格的防疫管控,逸馨表示自己非常认同。中国抗疫一直不放松,体现了政府真正为公民的健康安全考虑,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逸馨感慨道:“学校确认学生名单、上海确诊病例活动轨迹、中国公布确诊总数等,都需要非常精细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些精细,才带来整体健康安全。相比之下,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尽一份力量,守护我的大学、我身边的小伙伴而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