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徽长丰:集体经济“名村”因何又出“防控经”

2022年04月07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集体经济强村”“2021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50.88万元”“红桥经验”“飞地经开区1.4万亩”……这些都是长丰县红桥村作为集体经济“名村”的标签。

清明节期间,坐落在红桥村,3457个墓位的红山陵园,不但预约、分时、错峰、限流管理有序,并且鲜有人焚烧纸钱,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集体经济“名村”因何又出“防控经”?

从“分”到“合”,这里出过“红桥经验”

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的红桥,近年来围绕“农民最爱什么,农村最大资源是什么,农业最根本是什么”,统一思想,解决问题;围绕“三变入股之后,土地谁经营,生产工作组谁构成,生产经营谁来管”,集体担当,统一经营;围绕“生产什么,销售到哪,收益怎么分配”,自主选择,保障群众。

通过“把‘红桥村党员议事会’建立起来,把‘解决村穷、地荒,劳动力不在家’的现实问题摆出来,把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带出去,把发展差距比出来,把农业专家请进来,把思想问题解决在先,把集体意识强起来,把土地股份流转合作社成立起来”,这“八把”工程,红桥村最终把属于集体,由村民承包经营又抛荒的集体土地又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实现了从“分”到“合”的制度改革。

2018年,红桥高标准农田建成,并折股到户,召开股东大会,将6000亩高标准农田及新增的300耕地,入股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之后,红桥将党建与村里重点土地经营业务结合,坚持党对土地集中经营工作的领导。在田管、农服、耕种、收抢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生产上党员包到田块,成立青年党员突击队,与服务结合,设置老党员示范岗,精准对接“耕种收”困难点,建立党员土地专业服务微信群,线上反馈,线下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6000多亩土地到土地股份流转合作社,村集体兜底运作,统一经营。村集体按照生产市场化、生产规模化,与迎驾酒厂等签订单,引入社会化服务企业“耕种防收售”全托管,自己建厂产豆油,村“两委”不当“甩手掌柜”,到处选订单、选品种、找市场、找高价,把集体土地经营当做“群众最放心、自己最关心”的事来做。

2021年,红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50.88万元,该村“党建引领、资源到村、集体经营”的扶持壮大模式不但让这个脱贫出列村成为了“强村”,也为全县提供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红桥经验”。

防控有序,说到底,是集体意识下的“联防联控”

“不是我们不让群众干什么,而是我们把上级政策一讲,群众就自觉不做了。在家的我们讲到了,他们再和亲戚讲,都理解。真有回来的,我们还是积极做工作,引导好。家里的,外面的,都是红桥人嘛。”问及清明节期间,红山陵园疫情防控工作,红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余说。

据了解,3月份以来,红桥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一直坚持每天早晨召开“早餐会”,因为一边是疫情防控,一边是6000多亩地的小麦要田间管理,还有经开区的万亩“飞地”正在平整。深入探访,村里疫情防控还是有章法的,他们是以“网格化治理,开展网格化防控宣传”,村包组干部担任网格指导员,对网格长、网格员进行责任包保,无职党员包保到户,通过网格宣传,实地走访在家的160户群众,电话宣传在外的500余名群众,由内而外筑起疫情防控屏障。

同时,红桥村在组织党员志愿者积极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乡贤及红白理事会作用,在群众中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以及红事缓办、白事简办、文明祭祀等要求。今年以来,红桥村红白喜事缓办、简办共5户,有效减少了人员聚集。清明期间,村里还安排在红山陵园宣传点,向群众免费发放了苹果1500斤和鲜花800余束,以此代替塑料花、烧纸钱等传统祭祀方式,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支持。

利益分配把群众向前摆一摆,风险分担把群众往后放一放,责任担当村集体朝前站一站,疫情防控多朝群众家里走一走,移风易俗多为群众想一想,这样的“治村之道”,群众当然是“喜欢”的,肯定是拥护的。

“强村、富民、善治”,是红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楼外的醒目标识,这也是红桥村2021年换届后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对全村人亮出的公开承诺。(曹涛、李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