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巴南区发布2021年工业经济发展成绩单。数据显示,去年,巴南工业实现“三个突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投资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300户。其中,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高于重庆全市3.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3.1%,居重庆主城中心城区第一位。
新突破的背后,是巴南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作为重庆传统工业大区,巴南区近年来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工业经济“换道超车”取得明显成效。
传统制造迈向高端
宗申产业集团是巴南区土生土长的制造企业。过去,这家企业以摩托车发动机制造为主,最近几年,依靠核心技术优势,企业加大在航空动力、高端零部件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业务布局,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从传统机械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的转型。
“公司自主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进入量产。”宗申集团常务副总裁李耀告诉记者,公司正在巴南区布局航空发动机研发及产业化扩建项目,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竞争力。
宗申集团的发展是巴南区制造业迈向高端的一个缩影。以汽车摩托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当地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巴南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制造业传统优势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另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将存量优势转化为增量优势,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巴南区把打造产业集群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优平台、聚要元素,把产业链拉长,把价值链提升,巴南千亿元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具雏形。”巴南区经济信息委主任熊琼告诉记者,巴南区整合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大江工业相关技术资源,并利用现有产线资源,发展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中高端摩托车、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等为主导的高端装备智造产业集群。目前该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达55家,2021年产值达74.6亿元。
智能化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激发产业转型新动能。近年来,巴南区支持企业在关键工艺环节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开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技术改造项目。目前,巴南区已累计建成3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47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生产效率提高87%,装备数控化率提高36%,能源利用率提高12%。
新兴产业集群成链
3月2日,总投资50亿元的惠科显示模组生产线项目在巴南区开工建设。该项目将主要建设全自动化液晶面板后端加工生产线,建成后将进一步集聚发展“芯屏器核网”,为巴南打造千亿元级“数智”产业集群助力。
一家企业带动了一条新兴产业链。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底重庆惠科金渝光电公司落户巴南以来,吸引聚集了以汉朗光电、惠科金扬等液晶材料、整机为代表的上下游企业25家,形成了从液晶材料、玻璃基板、液晶面板、IC邦定、液晶显示模组再到整机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数据显示,2021年,巴南区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41亿元,同比增长17.6%,成为当地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筑起产业体系新支柱。“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巴南区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生物药、新型显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塑造发展新优势。”熊琼说。
与之相呼应的是,位于巴南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重庆国际生物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儒全告诉记者,作为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聚集区,这里已经入驻了智睿生物、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多家医药生产和研发企业,引进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项目90余个。目前,园区内在研创新药达到36个,宫颈癌疫苗、胰岛素等16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
巴南区尤为重视产业链的配套协同,并以“链长制”为抓手优化产业生态。去年开始,巴南围绕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汽车、大排量摩托车、高端装备、消费品工业、软件及信息服务7个产业链,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下功夫补链强链延链,促进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发展。
创新资源持续汇聚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是巴南区重点建设的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平台,将努力建成国内顶尖的免疫研究院、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免疫成果转化平台。“成立一年多来,研究院已引进北京、上海、苏州等8个科研团队,开展了15项原创研究和22项转化研究,自动化细胞培养系统完成产业化准备,进入批产阶段。”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婷婷说。
巴南区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把创新资源集聚到主导产业上,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巴南区科技局局长肖山告诉记者,全区目前已建成各类科技研发平台95家,基本实现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近年来,巴南区从科研项目管理、科技创新奖扶、科技决策咨询、创新协同发展等方面入手,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完善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有效激发创新活力。比如,该区出台“科创23条”等政策,设立2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有效解决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企业创新动力足。平山机电设备公司是当地一家专注于煤矿用全液压自动化钻进装备研发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投入销售额的8%以上用于技术研发,2021年公司投入研发经费900多万元,开展了智能钻机、直线导轨钻机等项目研发,申请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评为重庆市创新创业示范团队。
目前,巴南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3家。数据显示,去年,巴南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44家,总量居重庆市第一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同比增长37%,增幅居重庆市第一位;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5.6亿元,同比增长28%,研发强度达2.9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85个百分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