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京江北新区:产业与资本交互赋能科创生态链

2022年04月27日 10阅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年4月12日

当“基地+基金+基业”模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用模式,《创投地理》栏目应运而生。21世纪经济报道将通过各地产业生态、资本布局等系列调研,结合各地政府领导专访,力求全方位展现地方政府在创新、创业与创投等领域的行动与竞争力。本期为第一站,聚焦南京江北新区。

进入“十四五”,南京江北新区(下称新区、江北新区)获批成为中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已有近7年时间,已从白手起家建成了“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为核心的现代产融体系,并累计推动二十多家企业上市。

承载国家战略,做“东部地区的增长极”是国家层面对新区的明确定位;叠加了自贸试验区,新区还将以先行先试的姿态进一步探索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此外,南京市也对新区发展寄予厚望,2022年年初,省市领导班子集体到江北新区调研,足以显示出对新区发展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据南京市发改委数据,2022年,新区纳入江苏省、南京市的重大项目共计64个,总投资2689.2亿元,其中年度实施项目62个,总投资2496.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14.4亿元。从1-3月的数据看,各项主要列统指标均位于南京前列,尤其是新增融资额占全市超过70%。

接下来,新区如何践行高质量发展?在当前最为关注的科技创新、金融资本领域,有哪些布局?又如何摆脱传统开发区的惯性?就诸多话题,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近期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政府基金的进退:吸引更多资本支持科创

《21世纪》:新区重点打造的“新金融中心”,在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互动上,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

罗群:我们发展新金融中心,着力在“新”上做文章,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战场,优化科技创新攻坚方向与产业布局,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加速,让更多的金融资源进入到实体经济,推动创新。2021年,新区科技创新财政投入14.5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10.14%;企业全年承担省级科技计划34项,获资助金额1.2亿元,位列全省各区县之首。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小升高”“高升规”梯次培育体系。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6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91家(2021年净增344家,位居全南京第一)。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激活创新策源地效应。比如,新区积极支持参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合作共建7家专业化研究所和4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共同探索形成了“研发设备国有平台持有,研究院公司轻资产运营”等一批可推广复制的经验,以及支持南工大等获批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被科技部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布局项目。

三是,“新金融中心”建设以VC/PE等产融结合为重点发展方向,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领域集聚了40余只基金。2021年,新区科技企业融资案例数、融资总额、亿元以上融资企业数均位列全南京第一,总融资金额达108亿元,累计上市企业20多家。

四是,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优化“四融”创新生态。新区累计引进诺奖得主3人、中外院士86人,连续4年人才工作考核南京第一。在与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世界知名创新主体的共建工作中,有效集聚海外创新资源,建立了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系,主体融通、要素融汇、文化融洽、全球融合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21世纪》:集成电路与生命健康是典型的“资金+人才”密集产业,如何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

罗群:目前,新区累计上市企业20多家,这与金融资本的高度聚集密不可分。以医药看,一般的周期需要10年时间,这要有资本做支撑。

从成立以来,江北新区大力推动创新与资本相结合,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创业、创新+创投”协同互动发展格局,被有关第三方评价机构认为是“南京最活跃的投资区域”。

新区发展中的“一中心”就是新金融中心。金融不仅是江北新区要发展的重要产业,更是被新区视为引爆、助推“芯片之城”和“基因之城”的助燃剂和发动机。众所周知,集成电路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都是专业性强、投资强度大、回报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的领域,同时也都需要全周期、多层次的资本支持。

对此,江北新区制定《金融十条》等支持政策,鼓励更多金融人才汇聚江北新区,助力产融结合。用资本赋能产业发展,围绕“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可以说,头部创投机构与新锐高科项目交集互动,产业与资本在江北新区实现了交互赋能。

构建“资本跟人走”体系

《21世纪》:相比南京的其他经济板块,江北新区的国资运营要更加重要,“十四五”期间在产业与投资载体建设方面有哪些规划?

罗群:目前,江北新区已组建了扬子集团、国资集团、产投集团、科投集团、建投集团、新居集团六大集团,基本覆盖了片区开发建设、载体招商运营、保障房建设、产业投资、金融服务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其中,AAA级的扬子集团资产规模达到3046亿元,位居江苏国资平台前列。

我强调国有企业在新区发展中的作用,是因为有的领域只有国资发力才能有效避免过去城市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面向“十四五”,新区将紧扣建设现代化新主城目标,以“高效率国资经营的践行者”为使命,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

在产业与投资载体建设方面,主要是围绕“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来规划布局。一是聚焦“基因之城”建设,以生物医药谷、国际健康城、新材料科技园为主要载体,推进园区扩区提质、功能完善,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依托园区现有产业,延伸生命健康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创新浓度和密度。

二是聚焦“芯片之城”建设,以研创园、智能制造管办等为主要园区载体,持续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发挥产业载体功能,完善服务机制,提升创新创业生态能级。

三是聚焦“新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发展自贸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区域新金融产业格局。

《21世纪》:当前,开发区政策扁平化趋势越发明显,江北新区如何进一步提升对创新产业、创新资本的吸引力?

罗群:发展产业,做强经济,是地方政府的发展之责。从政策和产业上看,各地雷同的确实多一些。江北新区为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聚焦金融等新业态,全方位赋能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对资本的吸引力。

以我们全方位推动数字金融领域为例,其创新之处就是依托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设立南京数字金融产业研究院,首批开展中国证监会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试点。当前,集聚了区块链企业50多家,培育了一批区块链领域的优质企业,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布局,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及应用领域积极布局,在社会治理、金融领域、数字贸易、工业应用等层面开展区块链技术融合应用。如,与工行、中信银行共同推动“区块链”在征拆资金和建设资金领域的应用。

另外,我们和一些银行进行合作,发展绿色金融,先后发行全国首单、全市场唯一的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以及南京市国企首单绿色公司债券、境内首单非金融企业气候债券,进一步利用多种金融工具服务绿色产业发展。

根据诸多中字头协会的评价,江北新区的产业体系活力领先,这种活力一定会越来越强。我一直认为,资本是跟着人走的,所以我们坚持创新生态的打造,让各个要素融合好。

一直以来,金融领域的特殊性意味着改革基本上是谈得多而实操少。近期,我们发起设立了南京市首只国有背景S基金,公募Reits也报到了国家发改委,这些探索对“两城一中心”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有信心做好。当然,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十四五”,我们也有必要回头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加强调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