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城市引力百强名单发布,长三角有哪些赢家?

2022年07月08日 10阅读 来源:江南智造总局 2022-06-19

什么因素决定了一座城市能否令人心向往之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一座城市的吸引力自然也是不同的。

这当然取决于一些先天条件。比如,依山傍水、四季如春的城市,自然要比灰头土脸、天寒地冻的城市更具吸引力。但更重要的,还是经济基础、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人文环境等多种后天因素的综合叠加,决定了一座城市能否令人心向往之。

因此,判别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大小,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以遵循。

一座美妙的城市,必然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相对完备的民生设施,让人们可以体面地、安心地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无不考验这危机之下,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的不断配合和促进。

综合下来,城市吸引力无外乎两个最核心的要素:资本和人才。

日前,由南风窗传媒智库和盐财经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在深圳重磅发布。

这份榜单并不“唯GDP论”,也不是简单地对一些指标进行排名,而是将城市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作为城市吸引力最核心的两大要素,综合考量金融活力、科创能力、宜居水平以及文化魅力等等指标,对国内经济总量位于前200位的各大城市进行了审视、梳理、排名。

江南智造总局(ID:changsj001)发现,上述“中国城市引力100强”榜单上,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长三角军团”表现非常突出。

无论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头部城市,还是合肥、常州、嘉兴等“潜力股”,都位居总榜单以及分类榜单中的抢眼位置。

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宜居宜业的软硬环境,崇文重教的人文传统等优势,无疑都是长三角地区强大吸引力的生动注脚。

1、吸引力排名中的长三角:头部城市活跃强劲,颈部城市跃跃欲试

翻开这份“中国城市引力榜前100强”可以看到,江苏13个设区市、浙江11个设区市悉数上榜,实现了全省“大满贯”,安徽也有5座城市上榜。

不出意外,前十名中长三角傲然占据5席,分别是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和宁波,分列第3、第5、第6、第7和第10位。

除了长三角“龙头”上海,江苏、浙江两省各有2座城市跻身前十,长三角真无愧为“超级舰队”。

在他们身后,江苏无锡位列第13位,紧随排名第11的西安和第12名的武汉之后,后两者均为中西部的省会城市。

而在资本吸引指数榜单上,被誉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的无锡更是跻身十强,位列第9。

资本吸引指数榜单综合考量了创业难易度、工业质量、金融活力、科创能力、创新融资可得性、企业竞争力、抗疫保供等多项指标。

数据显示,2021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4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8%;规上工业增加值超4926亿元,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9.7%。

由此看来,无锡在一定程度上堪称长三角地区“超级城市”的“第一候补”。

令人刮目相看的还有合肥。和江苏省会南京、浙江省会杭州相比,安徽省会合肥一直以来相对弱势,2010年时,合肥经济总量甚至低于大庆、淄博和绍兴。不曾想,近十年“黑马”狂奔。2020年,合肥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在本次发布的中国城市吸引指数百强榜上高居第18位,紧随天津和重庆之后,力压广东东莞和佛山。资本吸引指数单项榜单上,合肥位居第19位,人才吸引指数单项榜单上位居第21位。可贵的是,虽然是凭借强大的科创实力实现突围“出圈”,成为了“科里科气”的合肥,合肥的发展也相对均衡,这也证明了其成功的背后是做优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全省常住人口6113万人,比2020年“七普”时增加10万人。合肥增量最多,增加了9.5万人。

2、常州、嘉兴,实力均衡的腰部劲旅

再往下拉,长三角有两座城市足以让人感到惊喜。

一个是常州。在中国城市引力100强榜上,江苏常州位居第22位。而在两个细分榜单上,资本吸引指数榜上,常州排名第17位;人才吸引指数榜单上,常州位列第29位。综合来看,常州并不逊色于河南郑州、福建福州、江西南昌、贵州贵阳等省会城市。在长三角,常州多少有些被低估了。过去,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常州是苏锡常三市中“最弱的一环”,殊不知,常州其实是“低调的实力派”。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常州实体经济烙印明显。改革开放初,常州就一跃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创造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时至今日,常州工业门类之齐全令人咂舌: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3个,207个中类有189个,666个小类有598个。

相比苏州和无锡,常州并不以巨头企业繁多而著称;相反,拥有大量在各自领域做到全球顶尖的“单项冠军”。截至2020年底,常州已荣获4个中国工业大奖,拥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16个,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8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因此,在资本吸引指数方面,低调的常州傲然跻身全国二十强。人才吸引指数排名上,常州虽不如资本吸引力这般耀眼,但考虑到常州只是地域面积相对偏小的普通地级市,几乎也得不到上级什么重要资源的倾斜,能够保持在全国前三十位已经不易。

另一个让人感到惊喜的就是嘉兴。在全国城市吸引力百强榜中,浙江嘉兴高居第24位;资本引力指数榜单上排名第25位;人才吸引力榜单上则排名第23位。要知道,若按照经济总量排名,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5亿元的嘉兴,断然不会在全国城市排行榜中稳居前二十五位。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在青年人才上,近三年嘉兴新引进大学生超过31万人,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超过了不少“万亿俱乐部”成员;2022年以来,历经疫情考验的嘉兴,仍新增上市公司7家,新增辅导企业11家,新增报会企业5家,三项指标均居浙江全省第一;同时,嘉兴喊出目标:到2025年上市公司达100家,总市值超万亿元。目前,浙江全省仅杭州、宁波的上市公司过百,全国范围内也仅有10个城市达成了这一成就。

常州和嘉兴,均喊出了“十四五”末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目标。目前来看,长三角不仅头部城市强劲,腰部城市同样给力。

3、中心城市还是“香”:近大城者,更受青睐

事实上,常州嘉兴的被看好,还体现出了一大规律:不光中心城市,靠近中心城市的同样更受资本和人才青睐。

嘉兴不用说,其东西南北分别是上海、杭州、宁波和苏州四大长三角超级城市。通苏嘉甬高铁开通后,将和沪杭高铁呈“十字”交叉,交汇点就在嘉兴。

未来,从嘉兴乘高铁出发前往上述四大都市,均仅需半个小时。坐拥这样的区位优势,资本和人才将目光投向嘉兴,一点也不奇怪。

常州的区位优势虽不如嘉兴那样明显,但其同样处在了几个超级城市的交汇处——常州主城区位于沪宁线的中点,下辖的金坛区和溧阳市则地处沪杭线的中点。如果说上海、南京和杭州组成了一个“A”字型,常州就是中间的那一横。

还不光这两座城市。比如,城市吸引指数百强榜上,江苏镇江位居第46位,扬州第54位,泰州第55位,均高于排名第66、经济总量比前三者更高的徐州。镇江和扬州地处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更是宁镇扬“小圈子”的成员;泰州距离南京和上海的时空距离也都在两个小时以内。徐州虽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但由于地处长三角的最北端,其吸引力还是打了些折扣。

还有浙江湖州,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不到4000亿元,但在总榜和资本、人才两个单项榜单上,都在前35位。湖州地处杭州都市圈北翼,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到上海高铁车程最快也仅需半个小时。湖州还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南太湖明珠”,宜居水平可谓是“顶配”。

和上海仅一江之隔的南通,是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首个GDP万亿城市,在城市引力指数榜单上排名第30位,资本引力榜单上更是高居第20位,显示出其工业基础、企业竞争力、科创能力的突出,以及资本对这座上海大都市圈北翼城市的看好。与此同时,南通的人才吸引指数仅列第43位,也显示出南通在公共服务、消费活力等方面还有加强的空间。

几座安徽城市的入围,同样体现出这一规律。

进入城市吸引指数百强榜的5座安徽城市是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和蚌埠。其中,马鞍山高居第57位,紧随呼和浩特之后,力压银川、乌鲁木齐、洛阳、徐州等城市。虽为安徽城市,马鞍山紧邻江苏省会南京,堪称南京的“卫星城”。

同样,位居第94位的滁州,同样紧邻南京,并大打“南京牌”。前不久召开的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期间,南京甚至和滁州开了个“小灶”,专门和前来参会的滁州市党政代表团进行了会见,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位于安徽西部的老牌城市安庆、阜阳,并没有出现在上述中国城市引力百强榜单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