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成效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历经三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显著加快。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等都在加快构建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长三角地区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城(郊)铁路均加速构建中。长三角41个城市已实现异地门诊结算,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政策正加快实施中。城市之间建立多种形式合作交流机制,产业园区合作共建。长三角地区在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安徽考察,特别是在马鞍山市考察时,指出打造安徽“杭嘉湖”长三角“白菜心”,要对标学习,随后马鞍山等地赴浙江各城市考察学习。2021年,王清宪任安徽省省长,安徽省级各部门领导带队赴沪江浙对标学习,梳理不足、找差距、出政策、建机制,安徽省对标学习沪江浙步伐加快。
二、长三角一体化新征程使命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给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意义、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等。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已初见成效,新问题随之而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之间流动成本降低,资源流动加快,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聚集,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强。人口外流就是一个很好验证,据统计,近10年安徽流出人口达到了962万人,超越了同为人口流出大省河南,占到了全国流动人口的11.2%,而流出的人口基本是到江浙沪为主,到上海约260万,到江苏约258万,浙江约223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一极三区一高地”使命担当,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就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使命。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前提是安徽如何深度融入发展,核心是“沪江浙皖”能够形成同频共振格局。
三、新征程之安徽策略
安徽角色从“观察员”转为“合伙人”,正在成为长三角重要一角。战略需要等高起点对接沪苏浙,发挥“皖之所长”;策略上需要协同推进,中心区率先突破,全省域一体推进。
1.发扬创新精神,深化改革
作为中国地理与文化的南北过渡地带,安徽具备地缘与人文的天然优势,兼容并蓄南北文化之长,革故鼎新开历史风气之先。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科创精神铸就创新高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果丰富;有全国首座以创新为特色的主题型场馆“安徽创新馆”。目前,在经济发展方面,创新精神不够,闯劲不够,首创精神不强,思想观念与沪苏浙地区有较大差距。
2.集中发力合肥,一体推进
相比而言,安徽省核心不够强,对区域发展支撑作用不够。一是做大合肥、做特合肥、做强合肥,构建环绕合肥高铁网络,做大合肥都市圈。要把“三地一区”作为今后安徽集中发力方向。持续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聚力打造新型产业集聚地,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二是打造安徽核心区,江苏省有苏锡常,浙江省有杭嘉湖,安徽需要打造安徽黄金三角核心区,以合芜马一体化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安徽合芜马中心区加快与苏浙中心区联动,辐射带动全省加快发展。三是城市对标发展。安徽省各城市需要对标学习区位相似、产业相近、功能定位相同的长三角先进城市。比如:合肥近远期对标宁波、杭州;芜湖近远期对标嘉兴、宁波;马鞍山近远期对标湖州市、常州市;滁州近远期对标镇江、南通。
3.坚持扬皖所长,携手共进
发挥区位优势,聚力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战略链接。强化产业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突破。提质升级以“铜墙铁壁”为重点的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战略新兴产业,抢滩布局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做精做优“白菜心”,实现从产业低端承接变为产业高端合作。
四、安徽同频共振保障支撑
1.加强干部交流
目前长三角地区正构建干部交流合作新机制,实现不同地区干部交流任职,浙江省省长郑栅洁任安徽省委书记,中央布局高瞻远瞩,寓意深远。
建议:推动不同层次沪江浙干部来安徽任职,特别是毗邻地区干部交流任职,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政策一体化;有利于冲破固有理念,推动思维一体化;有利于加快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二是安徽省干部须出去交流,以交流任职、人才选调、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干部交流,学习新思想、新做法。通过共建干部交流机制,推动干部人才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实施教育转移支付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全省研究生、本科生毕业生在省外就业占比依次为49.6%、37.9%,在周围强省巨大吸引力前,安徽高校变成“孵化器”,人才孵化成功,就输送出到省外就业创业。人才外流导致经济不强,导致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较之沪苏浙,安徽在高校财政投入方面明显较低。同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综合性大学,2020年上海大学经费预算收入为33.86亿元,苏州大学为34.06亿元,安徽大学仅有8.41亿元,比“双一流”高校宁波大学还少18.41亿元,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建议:一是树立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思维,实施教育补偿机制,加大对安徽省高等教育转移支付;二是积极落实教育部、安徽省出台《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推进江浙沪高校与安徽省高校对口共建力度,构建形成高等教育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机制,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新征程使命完成需要有一体化大格局站位,需要安徽等高融入,需要形成同频共振发展格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