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系统性思想和战略性思维,不仅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要有国家精神资本作为根基和企业家精神的支撑。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科学施策,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而且要有自下而上的因地制宜。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和谐发展与包容性发展,既要顾及面子,也要兼顾里子。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科技创新的支持,既要倡导和培育思想市场,要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产业价值化、价值规模化、规模资本化、资本科学化的齐头并进,要从产业、空间、技术、市场、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科学施策,精准发力。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江苏省委第一时间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江苏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并且细化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六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标准。
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系统性思想和战略性思维,不仅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要有国家精神资本的坚实根基和企业家精神的强大支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还要有自下而上的因地制宜,不能光搞一些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既要注重面子工程,也要兼顾里子工程,要倡导和培育思想市场,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做到“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产业价值化、价值规模化、规模资本化、资本科学化”等“七化”的齐头并进,需要从产业、空间、技术、市场、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科学施策,精准发力。
一、围绕六个高质量标准科学施策
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确立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标准。
其一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发展又集中体现在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前沿性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而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关键领域当中,贯穿的逻辑主线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的产业平台和载体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九大重点领域。目前,江苏已经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的十二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在产业门类和功能分区方面进行了区域细分,而且上升到了各城市主导产业的战略高度。这些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方面旨在强化地方创新系统建设,形成政产学研用网络体系,改善创新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旨在加强地方生产系统建设,塑造产供销一体化网络体系,改善营商环境,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大多形成了无民营经济不活、无产业集群不富、无龙头企业不强、无名牌产品不响的产业生态。
其二是改革开放的高质量。分析改革开放,必须联系发达国家主导的历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尤其是20世界全球制造业的四次大迁移的大背景。第一次是制造流程创新的美国承接英国的全球制造业转移,第二次是以协作体系创新为依托的日本和德承接美国的全球制造业转移,第三次是以产业链整合创新为依托的四小龙及拉美国家承接日本的全球制造业转移,第四次是以综合体系实力为支撑的中国等承接前三次的全球制造业转移。近年来,江苏外资有加速撤离现象,不过从更为长期的历史视野来看,这些制造业撤离是世界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现象。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为了配合其在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生产体系的战略布局的需要,率先将那些劳动力密集高的产业、消费指向的产业,以及中间投入品需求少的产业向外迁移到要素成本低和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当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仅仅是全球制造业全球大转移的一个环节的话,那么当前外资制造业撤离中国尤其是江苏制造业大省,无非是世界制造业再次向更低成本洼地迁移的一个环节。虽然短期之内可能存在产业空心化阵痛和产业链断层的风险,但长期内则有利于本土企业利用产业迁移的技术生命周期的跃迁趋势,实现转型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意。
其三是城乡建设的高质量。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讲,高质量的城乡建设,应当从破解要素和禀赋资源在区域空间的分布入手。由于城市和乡镇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等级城市的要素禀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区域间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在产业集群和总部经济方面实行差异化定位。对于那些等级较高、要素市场发达的城市,比如南京可以考虑优先发展综合性总部+区域性总部,苏州则可以发展区域性总部+专业性总部。对于那些产业基础较好的县级市或专业乡镇,则可以考虑集中发展专业性总部经济。少数有条件的城市,则可以尝试性的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和特色性的专业性总部经济。
其四是文化建设的高质量。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江苏自古以来就以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享誉海内外。为此,江苏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不仅要结合各城市的地域特色,而且要融合文化建设的产业属性。一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功能,营造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切实从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以及产供销的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寻求突破。二是要倡导国家精神资本在国民价值观塑造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培育思想市场和工匠精神,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三是要结合江苏各类制造业集群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人文资源特色优势、传统技艺传承优势、特色商品集散优势,以特色建群,以优势兴群。政府应结合并依托各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势,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比如,作为全国科教资源十分丰富的江苏省会城市南京,目前在依托高校资源提升城市形象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南京没有能够打造高校云集的文化地标,而且像南大、东大等一些百年名校的原址校区周围也显露出破败景象,不仅无法彰显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南京城市形象的维护。
其五是生态环境的高质量。江苏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规划,重点是依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次序,将重工业和重化工业的关停并转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要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结合起来。此外,还要结合各城市的区域产业发展的层级分布的特点,利用区域和城市间的产业双迁和人才双迁优势,将总部经济向层级较高的城市迁移,制造业工厂留在广阔的城镇和乡村,实现要素和资源在空间上的动态配置。通过倡导绿色生态和环保优先的开发理念,规划和改造各类生态园区,加快环保设施升级,解决废水、废气、固废排放问题,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按照绿色GDP核算的原理和要求,推行卫星账户法的核算方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集群建设全过程。
其六是人民生活的高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人民福祉的改善和提升,政府的职能定位至关重要。虽然实践中政府的职能和实施的政策多种多样,但其职能边界和操作的空间应当是有约束的。政府能做的无非就是三件事,一是以税收和转移支付为主的管钱,二是以产业规划和产业引导为主的做事,三是以协同创新和事务管理的用人。作为承担城市或区域职能规划政府,分工属性有较大的差异。如果着眼于区域来定位,那么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就是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如果着眼于城市定位,那么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城市形象和公平正义。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讲,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解决社会最贫困群体的民生问题,应当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从和谐发展与包容性发展角度讲,城市形象提升,既要讲究面子,也要兼顾里子。目前很多地方的政府,其职能要么错位,要么缺位。比如一些城市的主干道和街道的景观改造,很多就是围绕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工作,并没有真正解决民生的重大关切问题。像南大百年老校区原址的汉口路沿街等老城区街道,不仅被脏乱差所包裹,而且路边烧烤和沿街餐馆凌乱不堪,是创新名城建设中最不和谐的风景。
二、瞄准七个化目标路径精准发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型经济作为支撑。其中,科技创新是先导,产业创新是标志,开放经济是支撑,人才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前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人才是实现创新型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前,江苏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聚一高”,围绕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的“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关键是要做到“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产业价值化、价值规模化、规模资本化、资本科学化”等“七个化”的精准发力和齐头并进。
一是科学技术化。如果说科学研究是将钱变成知识的过程,那么科学的技术化,就是要将知识再次变成钱,实现经济价值。要学习英美等发达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导向,运用大科学应对大问题。为了更好的服从并配合国家使命导向的需要,江苏的产业发展应当实时捕捉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前沿性产业,强化基础研究的指引作用和支撑功能,鼓励并资助研发基础性产业和前沿性技术。
二是技术工程化。在将知识转变成经济价值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工程化方式来实现。在此方面,江苏应当更多的学习欧洲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在推动技术政策和指导技术变革方面双管齐下。通过负面清单管理和分权机制设计,实现产品标准化、工艺流程化、技术模块化,通过强化合作研究,力争在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上取得突破式创新。
三是工程产业化。工程技术的应用,最好的检验和观测媒介就是市场,而市场既是产业化的出口,也是制约工程产业化的手段。目前江苏已经规划了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电子信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节能型与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科技船舶、新型农机、节能环保装备、石化装备、纺织机械等十二大类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这些制造业工程的产业化,无疑是江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是产业价值化。工程产业化虽然是市场化应用的必经阶段,但要真正实现其经济价值并获得市场回报,就不能停留在礼品、样品和展品之类的“三品”化层面。产业价值化的路径和次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先市场后技术,其二是先技术后市场。而在不同的市场区边界和空间尺度上,虽然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依赖技术支撑,但在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市场的快速获取和响应能力往往更加重要。
五是价值规模化。伴随着产业生命周期和技术生命周期的日渐成熟,产业的价值创造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此时,市场的成长开始呈现加速趋势,市场扩张的拐点终将到来,价值的规模化效应开始逐渐显现。纵观世界各类产业发展的历程,真正有生命力的产业都是那些具有较大市场前景和成长空间的产业。即便是那些处在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早期的产业化和价值化过程十分缓慢,但终将会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适度的规模效应,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
六是规模资本化。而经济和产业发展要达到适度的规模化,就必须充分的利用资本的现代化运营手段,包括各类风险资本和标准化基金等。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应的是以土地差价获取收益的土地经营,之后以城市功能项目开发来获取收益的城市经营为主,当前主要是以产业投资获取收益的产业经营,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主流模式是以资产化运作来实现盈利的资本经营。
七是资本科学化。在通过资本化手段将科学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充分发掘之后,所积累的资本又为未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研究资本。因此,资本的科学化,不仅能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持,而且能够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创造持续的市场需求。同时,通过资本的进一步科学化,能够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积累更加丰富的智力资源、更完备的产业链条、更加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网络化的信息情报系统,以及更加良好的科技发展的机制体制环境,发挥产业、空间、技术、市场、资金和资源的综合优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