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科创走廊沿线九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3.25%,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
长三角加快科创与产业深度协同融合
■本报记者 于量
2019年至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长三角协同承担682项,占三省一市获批国家立项总数的76.2%;争取国家经费109.49亿元,占比86.73%。近年来,长三角科技合作日益紧密,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共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协同发展。
科创平台跨区域协同
2021年6月3日,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揭牌。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科技领域的协同合作,有了新平台。国创中心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力争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推动长三角若干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创新资源端,国创中心依托总部所在地上海的国际化优势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需求,集聚了一批创新资源落地长三角。目前已在全球创新活动最活跃的硅谷、哥本哈根、斯图加特等地建立了4个海外合作平台,与海外72家和国内61家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产业需求端,国创中心与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征集提炼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真实技术需求。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18家,共凝练提出技术需求936项;依托各类资源和渠道,帮助企业对接达成技术合作341项。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也在不断发挥平台作用。沿着“走廊”,先后诞生了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苏州市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之江实验室、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研发平台。目前已集聚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2个、高等院校196所,涌现出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量子通信、“G60星链”等重大原创成果,填补多项空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系列科创成果也正在这条“走廊”上涌现,产业链核心技术陆续攻关。据统计,G60科创走廊沿线九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25%,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9家、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300余家。
大科学装置共享互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一批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落户长三角并实现共享。在上海,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超强超短激光10PW用户装置建成;在江苏,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首套试验合位顺利点火;在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度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正加快建设;在安徽,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和合肥先进光源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目前,长三角地区建成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计24个,长三角大科学装置群已初具雏形。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优势,显然远大于单体设施的线性累加。在同一城市或区域内集聚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发挥其集群效应和促进多学科交叉的作用,已逐步成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应用的新趋势。
为强化科技创新制度政策协同和联动,三省一市人大协同立法,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跨省市共享。2021年11月,《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发布,法规专设长三角区域共享章节。今年7月,修订后的《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特别明确,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共同建立共享协同机制,在购置建设评议、服务规则制定、服务信息互通、开放共享评价等方面加强协作,实现科技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三省一市还共同搭建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集聚大科学装置23个、大型科学仪器3.7万余台(套)、国家级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多万。自2019年4月开通至今,平台访问量达160万人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