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公认的富庶之地,也是无数奇迹的诞生之地——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占全国1/26面积的土地、约1/6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拥有中国最庞大的城市群。世所公认,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而在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上,这里更是承载特殊战略使命的希望之地。
2018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下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这4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跨3个省级行政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三省一市先后共同发布两个《三年行动计划》。以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代表,一系列合作机制高效运转,一系列并无先例可循的制度创新探索不断试水推进。许多过去存在于想象之中,甚至不敢想象的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其长——这4年间,三省一市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协同创新快马加鞭,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互联互通日新月异。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让中央的“大写意”不断演化为精细的“工笔画”。
也是在这4年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承担着特殊使命的长三角,前所未有地感受着挑战冲击,也前所未有地体会着命运与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长三角勠力同心,共同守护国门、抗击疫情、打通堵点、推动复苏,为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恢复经济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3月以来,苏浙皖三省在检测、医疗、防疫设施和物资保障、交通保运、产业链稳定和重点企业运行保障等方面与上海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重要贡献。长三角本就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危难时刻的兄弟之情,更会让上海人民铭记于怀、感恩在心。
长三角一体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合作。理解“更高质量一体化”,进而理解长三角的战略使命,需要重新读解一体化背后这道“加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在空间连通、规模的叠加之外,长三角更需要做的,是通过各自优势的充分对接、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强力打造“增长极”、共同走出“先手棋”,创造出“1+1+1+1>4”的效果和福祉。实现这些,又有赖于各地之间的握指成拳、聚力齐心,特别是大胆打破壁垒、创新体制机制,形成“1+1+1+1=1”那般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这一过程中,当然要突破许多常规、创造许多样板、探出许多新路,领风气之先、答时代之问。在长三角,这是天然的使命,也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这是一片极富想象空间的热土,4年间,无数想象付诸实践,又由实践开启新的想象。正是在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征程中,这片热土不断展现出活力与希望,诠释着使命与担当。
4年的时间很短,4年的影响很长。这是一段更为宏阔的战略征程的开端,是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的起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