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徽东至经开区:转型升级有力度 提质增效有局面

2022年1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每一个拓荒者,并不知道自己会写下怎样的历史。

2006年,安徽一隅,皖江南岸,尧城西南,香隅化工园区向阳而生,以精细化工和医药为主导,鸣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发令枪。

2013年,列入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新型化工“365”工程重点发展园区,吹响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

2020年,获批创建省级化学原料药创建基地和省级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招商引资“朋友圈”持续扩大。

2022年,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该区围绕“工业三年倍增”目标砥砺前行……

迈入新发展阶段,在产业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攻坚战”已然打响。

审视当下,池州市东至县东至经开区产业发展遭遇用地、规划、能耗和环境容量限制等多重压力。环顾四周,园区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旁有重兵”,正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近也退”的严峻挑战。

由于发展初期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式供给,园区发展呈现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空间资源约束等弊端,原有的工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要素资源,使最紧缺的资源向最优质企业转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僵局困局,唯有转型破局。东至经开区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以“伤筋动骨”的勇气赢得发展“脱胎换骨”。

在具体操作层面,东至经开区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印发《东至经开区化工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办法》。依据资源集约利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科技创新、非公党建等评价指标,对园区内所有工业企业,每年实行绩效评价,根据企业评价得分从高到低排列,按一定比例范围分成A、B、C、D四类。对C、D类企业依据《实施办法》进行精准帮扶,依法依规倒逼低效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主动转产转移,腾挪发展空间。

不转型不但没出路,而且没活路。“这次‘亩均效益评价办法’出台,倒逼我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再也不能躺在老思路上发展了。”安徽美致诚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先保郑重其事地说道。

据了解,安徽美致诚药业有限公司在上年评分上属于C类企业,主要从事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和销售,由于公司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利润率较低,年均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利税仅有60万。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底,公司毅然放弃四个车间中间体产品的生产,将四个车间全部升级改造。

“通过改造生产车间,建设原料药产品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原料药产品生产操作智能化、中控全程可视化。”陈先保表示,新建造的原料药GMP生产线,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控制生产,逐步实现从医药中间体向原料药转型发展,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亩均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项目达产后将实现销售收入5.98亿元,利税5308.9万元。

如今,在东至经开区像美致诚这样以技改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走进安徽中山化工有限公司年产72.7吨N-苄基-4-哌啶酮等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现场,建筑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生产线设备安装和辅助工程施工,施工景象壮观火热。

作为上年度被评级为D类企业的安徽中山化工有限公司,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公司之前主要生产农用除草剂,因产品结构调整需要,生产线大幅削减,造成经济效益下滑。”该公司总经理丁后祥说道,经过不断地市场调研和规划,公司正在向医药类、生物发酵、新材料等方向转型,发展前景广阔。

新项目建设是公司根据经开区产业发展前景作出的决策,后续的新项目将持续谋划、积极推进。该负责人表示,经开区坚持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之路与公司发展路径不谋而合。“公司入驻园区已经15年了,伴随着园区的成长发展,我们将以拉满弓、上满弦的思想和行动,尽快实现经济提质增效,为园区推动‘二次创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稳中蓄力、稳中有进。自从吹响产业转型升级的集结号,东至经开区在增量和存量上下功夫,开展专项低效闲置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将“亩均论英雄”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亩均产出率、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积极推动10家企业转型升级(3家D类和7家C类)抓技改、上项目、扩规模、促提升,让“黄金地带”产出“黄金效益”。

壮士断腕,迈向新的发展天地。东至经开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方兴未艾,一个个企业加“数”转型,一个个项目建成落地,持续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宁庆 江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