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1月20日电 (记者唐小丽)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发展潜力十分巨大。11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8次对外发布。
上海连续八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6.40分位居第一,连续八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发布会上,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指出,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趋势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级城市大数据,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
今年最为值得关注的是,为深入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系统测算绿色发展成效,2022年生态支撑领域选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作为重要指标之一,旨在反应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等工作方面的显著成效。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无锡、宁波、合肥。无锡因生态支撑能力强劲进步三名。广安、萍乡、荆门、娄底、邵阳、荆州、淮北、益阳、池州、随州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但生态短板仍然突出
纵观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演进,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持续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表明,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无锡、宁波、合肥、长沙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贵阳、常州、镇江、舟山等33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淮安、玉溪、衢州、内江、丽江等3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昭通、滁州、吉安、宜春、孝感等1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亳州、六安、巴中、淮南、怀化等15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同时,2022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2.91分,比2021年增加了0.36分。
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城市生态短板仍然突出。从四大领域排名前10城市平均得分看,经济51.15分,科创32.34分,交服54.93分,而生态仅为17.39分。从四大领域的相关关系来看,生态与其他三大领域之间仅呈现弱正相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高度分化。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中上游地区则相反。从城市子群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协同水平较高,各二级城市子群在经济发展领域、科技创新领域和交流服务领域均名列前茅,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京城市子群、杭州城市子群、合肥城市子群、苏锡常城市子群、宁波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综合得分远远高于武汉城市子群、环鄱阳湖城市子群、环长株潭城市子群、成都城市子群的得分。可见,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需尽快发挥四大作用,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和行动指南。当前长江经济带仍存在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安全高效、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难以有效兼顾、流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协同开放双循环新格局有待完善等困难。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既定目标,针对区域发展的现实瓶颈与短板问题,曾刚教授建议尽快启动以下四大方面行动: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协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协同促进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切实提升流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经济带内外部联系,协同开创双循环新格局。
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们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指数(2022)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点评。他们认为,今年的指数在之前七年指数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考虑了高质量绿色发展维度,系统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支撑四大领域18个核心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数将为国家及地方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