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作为省域层面的“探路先锋”,浙江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积极创新思维,整体谋划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和动力机制,为全国提供了浙江路径启示。
把握内涵要义
共同富裕包括多维度的内涵。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裕,而是涵盖物质基础、人民生活、精神文化、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事关人的全面发展。需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做大、做强、做优财富“蛋糕”,进一步完善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创造性探索共同富裕之路。
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与制度要求,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破解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高质量发展,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进而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
推进共同富裕需瞄准最薄弱环节。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以破解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探索更加系统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更加优化的按要素分配政策与收入增长机制、更加高效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供给机制、更加精准的兜底性社会保障政策,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进共同富裕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增长并不能主动解决分享问题,需积极探索完善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的政策体系。要在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基础上,基于改革思维激发区域特色优势“切好蛋糕”和“分好蛋糕”,推进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创新,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人享有。
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成因和格局演变,既遵循规律积极有为,又量力而行不脱离实际,将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与现代化先行省建设进程相协调,并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聚焦重点环节
加快形成新发展动能创造更多财富。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增收基础,培育增收亮点,丰富增收渠道。对于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予以重视。通过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创意设计营销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进而提高工资水平。顺应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的空间拓展,推进各类具备品质改善的消费品和文化、传媒、体育、休闲等服务业发展。
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尊重财产权、法治原则和社会秩序,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夯实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提高自身效率入手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增加公共财富比重。继续深化国有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在竞争性经济领域,通过加强监管防止市场竞争向行业垄断演变,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推动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
持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并在发展中改善分配,努力实现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为构建“橄榄型”社会切实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拓展民间投资渠道,规范收入获取方式,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财产性收入,鼓励社会成员通过财富积累和增值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规范资本要素收入,反对资本无序扩张,避免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议价能力在初次分配中导致不合理差距。进一步完善平台经济和上市公司分配监管,避免因新技术发展和行业垄断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呈抬头之势。积极发展基于自愿以募集、捐赠和慈善公益等为特征的“第三次分配”。
有效衔接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针对经济增长和市场化减贫边际弹性降低的客观实际,将缓解相对贫困作为巩固减贫成就的重点任务,顺应浙江已步入都市圈、城市群的区域协同发展新形势,从依赖先富带动后富的“涓滴效应”转向通过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促进山区县市“奋起直追”。撬动宅基地等沉睡资产,促进农村闲置资源流转,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减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机会成本,切实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能力,推进农民市民化迭代升级。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向乡村延伸,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强化更加高效的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以系统观念谋划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权和发展机会公平的政策制度体系,缓解群众“增收忧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高水平医疗、高质量公共用品的期盼为目标,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努力实现高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下沉至基层“最后一公里”,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阻断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导致的贫困代际传递,针对不同群体就业创业全周期需求精准施策,推动城乡统筹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从生产端增加保障房供给,抑制房地产投机和炒作。
基于数字赋能提供更为精准的兜底性社会保障。数字化赋能贫困帮扶政策实施,精准配备各类长效、定向的跟踪式救助服务。推进特定人群救助“一件事”改革,提高民生兜底服务的便捷程度和帮扶力度。关注新技术革命和数字化转型对不同群体发展机会的影响,科学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对不同群体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构建高效的风险识别化解机制。
在推进物质富裕的同时促进精神富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防止和消除福利依赖。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发展具有先进性和引导力的文化产业,丰富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努力实现城乡一体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