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开艳:重磅政策连续发布,上海释放提信心促发展强烈信号

2023年02月02日 10阅读 来源:文汇报 2023-01-31

农历兔年刚刚开局,上海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稳增长促发展,连续发布新政策新文件,受到广泛关注。本报记者昨天连线采访几位沪上经济学界知名专家,他们表示,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信号意味十分强烈。上海正以更有效的制度供给、更有为的政府工作,抓住有利时机,为开局之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实现全年高质量发展目标。

“抓机遇、稳预期、强信心”信号强烈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调整优化,加之相关部门判断近阶段疫情已基本过峰,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认为,短期内,上海正迎来经济修复反弹的窗口期,并将至少延续到年中。上海必须抓住这一机遇,通过政府工作的进一步发力,尽量拉长窗口跨度,加大反弹幅度,而稳增长“32条”与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就是在稳预期强信心方面释放出强烈信号。

 都说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看来,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面临多重压力,上海要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靠的就是更透明的监管、更高质量的服务;靠的就是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先行探索,提升制度的可预期性。他特别提到,根据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中“规范监管执法”相关内容,上海将强化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动态管理,提升监管透明度;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防止任性执法、过度处罚等。实际上,压缩行政裁量权,相当于增加了企业微观主体对政策和监管的可预期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表示,当下的上海正在全力以赴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最终得依托于各类市场主体的努力。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就要通过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实现安商、稳商、活商,“这是稳信心促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企业活力的重要方面”。

营商环境改革凸显“新维度”“新理念”

 过去5年,上海已连续发布了6个版本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在专家们看来,今年的6.0版方案依然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亮点。

权衡认为,通过过去5年的改革,上海花大力气营造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6.0版方案对标世界银行最新评估体系,进一步在“便利化”维度上凸显特点,高水平推进改革。比如,围绕企业开办、登记财产、税收、要素获取,产权变更等方面,方案突出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监管,充分体现服务企业便利化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同时,方案将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紧密结合,在“一网通办”成为上海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的基础上,未来,全流程的数字化有望让企业坐享更便利的政务服务。

 通读了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沈开艳有感而发:上海对营商环境的关注,不再停留于提升排名,而是将优化营商环境与推进自身发展融合。她认为,通过前几年的改革,在量化指标方面,上海已经达到较高程度,未来最重要的是凸显服务型政府理念,也就是从“量化思维”转向“服务思维”。事实上,6.0版方案已能看出这一可喜变化。比如,在“促进市场竞争”领域,方案提出,优化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研究制订重点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在共享互认、金融服务、风险预警等方面,政府也更多站在企业立场,进行换位思考。

 此外,沈开艳、马海倩都提到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的一个关键词——集成创新。事实上,营商环境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历年改革中,上海一直将市场主体的评价作为第一评价,而要真正提升市场主体的体验,就必须将政策创新进行系统集成,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兼顾“短期窗口”和“长期逻辑”

 对于新发布的稳增长“32条”,专家们同样给予高度评价,并期待政府能兼顾短期与长期综合施策,全面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

 马海倩认为,新一轮稳增长举措中,上海拿出真金白银,显示出足够诚意,体现三大特点:双向发力、远近结合、点面兼顾。所谓“双向发力”,就是政策一方面以扩内需为重要的切入点,同时在供给侧发力——扩内需,是为了抓住经济修复的窗口期,充分释放消费潜能;关注供给侧,则是为避免出现其他国家因为供给侧修复跟不上需求集中释放的速度,导致服务和消费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出现。

“远近结合”是本轮稳增长政策中的另一大特点。马海倩表示,上海不仅要抓住当前的窗口期实现短期修复,更要注重经济运行的长期逻辑。支撑消费、延续增长,最终要回归经济基本面,靠市场主体恢复元气,靠经济循环整体修复,这个思路在政策中有充分体现。此外,政策不仅注重从“面”上带动,也在几个重点领域相对聚焦,包括对文旅、会展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开展精准扶持,并且围绕“三大先导产业”、新赛道等重点施策,希望进一步激活新动能。

权衡注意到,在此次出台的文件中,上海很强调进一步发挥浦东、临港、张江、虹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重点区域的先行先试作用,将制度创新与国家战略实施相结合。实际上,不仅是稳增长“32条”,在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中,这一点也有充分体现。他认为,上海必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对标最高标准,在制度型开放上下更大功夫,引导稳定市场的理性预期,进一步提振信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家们还表示,当前经济工作中,除了疫情形势变化带来的提振效应外,其他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存在。为此,上海应更多关注企业中长期投资、新动能积蓄释放、重点地区改革成果化为发展效应等指标情况,持续开展动态跟踪,持续强化趋势把握,以更大信心、有效作为,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