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三角区域协同治理更有活力 智慧大脑跨省域上线

2023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2023年02月03日

“你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2020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一见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一行人时就抛出了这个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要做的“这个事”是建设智慧大脑,由于示范区范围涉及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一旦建成,这也将是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

“首先,城市大脑建设是政府的一次自我革命,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一次改革,这个要想通。”至今,参加当时考察的执委会生态规建部副部长刘伟依然记得王坚说这句话时的神情,穿着格子衬衫的王坚眉眼弯弯的,看起来总是面带微笑,但说这句话时,他的表情少有地严肃:“即使想通了要干,要打通数据是非常非常难的。”刘伟注意到,为了强调难度,王坚特意用了“非常非常”这个词。

距离那次拜访已过去了近3年。今年1月29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沪苏浙两省一市大数据管理部门、青吴嘉两区一县政府共同举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智慧大脑(一期)上线运行仪式。

在上线仪式上,看到执委会的同事熟练演示智慧大脑的系统应用时,刘伟再次想起了王坚提出的那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回答,展示大屏上实时变化的运行数据和效果正在给出最直观的答案。到目前为止,示范区智慧大脑(一期)已进行了半年多的试运行,在此期间示范区智慧大脑聚焦跨省域数字空间的互联互通,打通了示范区数字空间“断头路”,六大跨域一体化应用场景有力地支撑了示范区业务工作开展。

在展示大屏之外,这一串串跨省域的数据已经开始释放能量,使企业、市民百姓办事更便捷、政府跨域协同治理更有效,让示范区产生空前的活力。

连接并打通

建设示范区智慧大脑,到底有多难?

“与现实世界中相比,在数字世界中打通‘断头路’,是指数级上升的难。”示范区智慧大脑技术咨询方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汤舸打了个比方。“因为涉及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在数据采集、归集融合这方面的工作量超过普通项目3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中国区总裁黄海清这样估计。

这个难度似乎也可以从项目建设前的一个建议中看出端倪。“几乎所有的行业内专家都建议,索性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建设一套新的系统。”刘伟回忆,一开始很多人认为,推倒重来是最简单的模式,但这一建议从一开始就被否决了。“我们一定要弄明白,示范区的智慧大脑和两区一县的智慧大脑是什么关系。”在相关讨论会上,有领导点出了关键所在。示范区执委会不是管委会,其定位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如何不破行政隶属,却能打破行政边界。智慧大脑建设同样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整体谋划。

“我们特别坚持的就是‘老路不断、新路链接’的跨省域智慧大脑建设新路径。”在上线仪式上,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在致辞环节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将示范区智慧大脑和两区一县现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在不破坏、不替代两区一县现有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数字中枢,强化跨域链接,推动新系统与老系统的有机融合,一体共生,这是示范区智慧大脑的一个根本建设逻辑。

事实证明,每一次难点的突破都会给制度创新带来新动力。为了打破“数据的省界”,去年初,执委会与两省一市大数据管理机构签订了《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合作协议》,明确了跨域共享协同创新、多元融汇主动赋能、数据安全可靠可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共享原则,为跨省域数据“无差别”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示范区也建立健全了跨省域数据标准体系。结合示范区智慧大脑建设,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相关部门按照“应用牵引、急用先行”的原则,先后出台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规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标准(试行)》等,推动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无损转换,为公共数据要素的跨域流动提供标准支撑。

依托长三角区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目前示范区已打通了两省一市三级八方18条数据链路,汇聚了242项数据资源,形成了涵盖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的示范区数据资源池。原来分布在两省一市的系统、数据、资源、应用得以整合,实现一体化的数字创新。

协调与反哺

刘伟记得,三年前王坚讲述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窘境:政府机构由于自身定位和责任机制,缺乏放开公共数据的动力。王坚只能跑到各委办局,“盯着”他们把数据拿出来。尽管如此,依然困难重重。

在示范区,类似的障碍只多不少。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副主任黄小芳参与了示范区智慧大脑产业经济板块建设,需要两区一县提供重点企业的相关运营数据,以便计算出各区域相关产业环节的产出效益。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区域态度截然不同,有的区域很“大方”,愿意给出所有数据;有的区域需要“做一些思想工作”。

“感觉比较微妙。”黄小芳揣测,两区一县存在产业同构现象,有时招商过程也存在竞争关系,可能考虑到这些因素,数据共享动力不足。

“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汤舸认为,有的部门需要首先知道数据拿出来干什么用,会不会冲击原有的工作流程和绩效;但对数据部门来说,只有首先拥有大数据,才能挖出其中的“金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示范区执委会往往需要召开海量的会议,进行大量琐碎繁复的协调工作。

如何提高共享数据的效率?示范区又在试新路。记者了解到,在《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大数据管理机构共同研究制定《示范区数据“无差别”共享操作办法》,进一步深化了跨省域数据共享机制和共享流程,就在智慧大脑上线仪式之后,相关大数据部门又一起参加了操作办法的讨论会,商讨“2023年共享清单”。“更加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不要只分享一体化的红利,自己不作贡献。”有与会者透露。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各方提供数据的积极性,示范区智慧大脑的相关数据已反哺两区一县。在具体项目的应用中,各部门已经感受到了提供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在规划管理领域,依托智慧大脑的支撑,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已有46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审批通过线上办理,实现跨省域国土空间的高效协同治理,解决了跨省域毗邻地区规划管理中存在的坐标系和数据标准不统一、协同效率不高、垂直传导机制不明的问题。

示范区跨省域一体化发展,要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制定相应规划时,统一的标准尤为重要,这在编制地跨青吴嘉的水乡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最为直观。

“水乡客厅涉及青吴嘉三地,各地规划坐标体系不同,我们在做统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时面临很大的压力。规划要在一张图上做,而不是各地各自做好拼在一起,坐标系不同,就算做好了,也拼不到一起。”青浦区规划局规划科负责人张静说,以往遇到类似情况,都需要通过测绘院进行人工转化,流程复杂、耗时也长,“现在依托智慧大脑规划管理平台中的坐标无损自动转换模块,可以将原来需要10天左右的线下流程转变为线上实时转换,方便高效。”

一个正向循环正在出现:跨域数据越丰富,跨域智慧大脑就越“聪明”,就越能为跨域协同治理赋能,这又进一步促进了跨域数据的产生。数据成了打破边界的手段。

“化学反应”

目前,示范区通过国家政务网和上海政务网打通了两区一县政务服务接件平台,并探索托底办理和系统推件并行的跨省通办新模式。在推进过程中,嘉善县政务数据办总工程师潘高峰发现了一个名为“最优化比对”的新功能。

在智慧大脑平台上,潘高峰可以同时看到示范区两区一县“一网通办”的流程,包括需要哪几步完成、交什么材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前不久,潘高峰发现,吴江在全域范围内推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革,只要提交书面承诺,就可免予提交住所使用证明材料,大幅降低了准入门槛。反观嘉善,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对我的启发比较大。”潘高峰感慨地说,以前很多改革都是从上至下纵向部署完成,但现在同级别行政部门可以横向对比,自主进行流程优化。“有了差异,自然就有了改革的动力。”示范区执委会营商产业部主管姜志双说。

当把跨区域的数据关联在一起,交叉挖掘分析,就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在智慧大脑上线仪式上,执委会营商产业部部长朱正伟边演示边分析:“在示范区的集成电路产业,目前重点布局在青浦区,以研发为主,吴江以制造为主,嘉善以材料为主,在创新资源匹配这一块还有明显差距。”通过智慧大脑的产业经济平台,可以轻松看到各个区域重点企业分布情况,包括企业类型、所处细分行业和产业链位置等,为后续示范区产业链强链补链、两区一县产业差异化定位提供决策支撑。

黄小芳已经在考虑,未来智慧大脑二期可以增加产业招商功能,包括示范区整个产业链精准招商、招商协同管理系统,这或许将为两区一县的产业“竞合”增添更多想象空间。

根据计划,示范区智慧大脑分三步走:第一步“眼明心亮”,全面呈现规划、生态、项目、产业、信用、一网通办等总体情况和运行状态,做到“一屏观天下”;第二步“得心应手”,一体化场景应用支撑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落地,提升跨域协同治理效能,实现“一屏管天下”;第三步“示范引领”,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据驱动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随着智慧大脑一期上线,这“三步走”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