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拼搏正当时。
2023年春节过后,赣江新区传来喜讯: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经济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夯实了新区的综合实力。亮眼的成绩单,有力激活了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充分彰显了“作示范、勇争先”的国家级新区担当。
在这里,让数据说话,用业绩论英雄。2022年,赣江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领跑,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诠释了“努力成为大南昌都市圈发展排头兵”的目标要求。
在这里,被誉为“六朵金花”的电子信息等六大主导产业争奇斗艳,描绘出姹紫嫣红的壮丽美景:2022年累计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智能装备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这里,数字经济集聚成势,有力推动新区技术变革和数字化转型。儒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港等园区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集聚区。全球领先的全息视觉显示企业——像航科技、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视觉企业——小视科技、国内知识图谱的领军企业——海致科技以及全球500强企业、科技巨头——海克斯康华中区双智赋能中心基地相继落户儒乐湖新城。随着这些以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项目聚集,并有效实现扩容增量、凸显规模,勾勒出“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地”的雏形。
在这里,项目大会战捷报频传,彰显出国家级新区踔厉奋发的“精气神”。2022年,277个重大重点项目全年总投资2497.76亿元,全年项目建设进度均大幅超过时序进度。
在这里,大招商工作氛围如火如荼。新区围绕“三个500强”、上市公司、头部企业,通过推动资源招商、政策招商向资本招商、生态招商的转变,2022年全年新签约项目210个,投资额1366.42亿元,新增上市企业3家。其中,新签约“152”项目29个,含投资100亿元项目1个、投资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10个、投资20亿元至50亿元项目18个。在直管区,签约项目35个,投资额221亿元,包括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1个、投资20亿元至50亿元以上项目6个……
在这里,有着2800亩水面的儒乐湖,孕育出“滨江公园+”的独特文化品牌。这是靠近南昌主城区不可多得的湖泊,被誉为赣江新区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新区按照“有气质、有气息、有色彩、有温度”的“四有”理念,快速聚集了人气、商气和烟火气。儒乐湖新城公共文体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市民读书、锻炼和休闲的好去处;露营公园开园迎客,成为“网红打卡地”;露营节、沙滩节、亲子游、烧烤节、环湖健步走等特色活动一个接一个地推出,持续彰显了新区的颜值和气质。
业绩 靠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
“起步就冲刺、开局就决战”“强攻二季度、确保双过半”“拼搏三季度、奠定全年胜”“决战四季度、夺取全年胜”……
2022年,赣江新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勤廉新区”建设为根本保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新区直管区、统筹区协同推进、一体调度,新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秘诀。新区瞄准千亿级产业狠抓集群,围绕“1+2+3+X”产业发展新格局(“1”是打造光电信息这一引领性产业;“2”是打造含新能源汽车在内的高端智能制造、新材料两个优势型产业;“3”是培育生物医药、有机硅、现代纺织服装三个成长性产业;“X”是重点打造若干生产生活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数字经济、航空物流、绿色金融、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大健康等产业),握指成拳,力聚一孔,加快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聚焦打造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有机硅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的目标任务,构建了“头雁引领、强雁振翅、群雁齐飞、雏雁成长”的“雁阵式”企业发展格局。
通过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依托六大产业集群,新区打造出六大优势产业链条,把优势产业做出知名度,形成影响力,一批优质且有潜力的企业成长为“链主”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凯迅光电等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瑞普光电等60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谁抢占到产业发展的风口,谁就能站在风口上借力、借势。在“项目为王”理念的引领下,新区强势推进项目大会战活动。儒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华创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华润江中现代中药生产基地、舒蕾中药草本护理用品产业园、欣旺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亚华电子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应用示范项目,三旺通讯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全区项目建设跑出了国家级新区的加速度。
抓项目、扩投资、挖潜能、稳增长、增后劲,得益于大项目建设的全面铺开,得益于大投资的持续拉动,新区产业集群的活力和动能得到激发。新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导向,按照“高大上、链群配”的思路,大力发展数字产业。2022年,全区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聚集企业达93家,实现营收超600亿元,打造出数字经济产业的强磁场。
目前,赣江新区的智慧新区建设突飞猛进,高标准建成了新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已全面运行,13个智慧应用上线运营,在全省率先推出“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底座”,有5家企业获批省大数据示范企业。
通过强龙头、延链条、壮集群,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呈现出全链条、集群式的发展态势,产业生态圈呼之欲出,呈现出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喜人发展态势,进一步完善了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
活力 从改革试验田里挖掘出来
赣江新区坚持把“改革再深化、开放再出发、环境再优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主动对照浦东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创新,通过开放引领、改革赋能,用足用好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为经济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为激发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新区按照“系统集成为原则、不集成为例外”要求,结合省级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围绕绿色金融、投融资、土地、市场监管、科技人才等领域,加大先行先试的探索,推进改革由“分散式”向“集成式”迈进,先后创新推出26项具有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的改革任务,在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发展环境上先人一拍,在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成果。
“绿色产业数字保”列入全省探索和推广的改革项目清单,为实体经济发展送去了绿色金融改革的“阳光雨露”;新区绿色金融改革、“1+7”综合行政执法改革(“1”是指一支队伍管处罚;“7”是指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城市管理、文化市场、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管理7个领域)分别入选全省改革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新区的科技创新生态入选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改革创新“十佳典型案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做法入选全省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当地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新区吹响了全面优化环境的“集结号”,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落实落细各项惠企纾困政策,实实在在地缩短办事周期、减少审批事项、提升服务质量,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新区还对照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制定提升改革清单,出台181项具体举措,并在招投标事后备案、线上“秒批”服务、建筑工程“豁免清单”等领域创出特色,率先在全省启用运行“惠企通”平台,“易企政在办”服务品牌入选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获评省级“一窗综合受理”示范窗口,打响了“新区事·全心办”的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动能 通过创新驱动激发出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2年,赣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这澎湃发展动力的源泉在哪里?就在新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
作为国家级新区,改革创新是其基因和灵魂。新区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不动摇、不偏向,通过提质效、促转型,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做强做优各类更高层级的创新平台,吸引五湖四海的创新要素加速向新区聚集,目前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3.2%,居全省之首。
产业要发展,平台是支撑。塑造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赛道,科技创新是核心。而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创平台的扩容提质,是必然路径。
新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三驾马车”,带动24家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协同发力,并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高精尖人才,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也组建了创新共同体,营造了科技创新的新生态、新格局。
随着越来越多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的加盟,越来越多的创新活力和研发动能在新区得以竞相迸发、裂变,“中医药+”和“+中医药”的产业链在不断拉长,衍生出美妆、药物、大健康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释放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内生动力。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资源,也是挺起产业发展的“硬脊梁”。新区深入推进“人才兴区”战略,紧扣重点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2022年新引进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8人、省级领军人才23人,直管区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4人。人才集聚洼地的背后,折射出新区不断优化的人才环境。据了解,新区推动落实了“人才新政66条”,开展第四批“赣江海智”等四项人才计划申报,入选人才671人,累计引进各层级人才2075人。
安居才能乐业,扎根方可安心。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房(公寓)保障体系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橄榄枝”。新区购置1714套存量商品房、改造93套政府廉租房,集中新建3600套人才公寓,还为200多位人才发放租房补贴和特殊津贴。同时,新区推出了“人才秘书”热线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举措,构建“聚才引才、爱才留才、敬才用才”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一项高精尖科研成果,很有可能孵化出一家“链主”企业。新区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建立了贯通研发、交易、转化、产业化等全过程的服务体系,通过导入“政产学研用金”的产业创新模式,修订出台科技政策30条,助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在转化应用中创造更大价值,最终把创新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得到延链、补链和强链,做大了企业规模、做强了企业实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2年,新区共有10家企业脱颖而出,入选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潜在瞪羚企业,持续彰显了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率”。
新机 来自省投资集团的积极融入
遇到机遇则乘势而上,遭遇挑战则逆势而行。省属重点国有企业——省投资集团深度融入赣江新区,为助推新区发展充分赋能。
为进一步支持赣江新区做大做强,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2022年7月,省投资集团被委托给赣江新区领导和管理。新区立说立行,以“运行机制改革”为抓手,以“职能转变”为改革方向,积极探索“党工委抓全面、园区强经济、基层强治理”新机制。
省投资集团积极融入新区、建设新区、助推新区,以“稳住一面、打开一片”的总体思路,推动集团战略方向和发展重心向新区转移,合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在融入中彰显骨干国企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在“融智”方面,省投资集团组建了多支调研小分队,分赴外省的国家级新区考察取经,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做法,并积极运用到新区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中,抢抓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
在“融力”方面,省投资集团重组赣江控股,打造“大开发”板块,坚持项目为王,高质高效地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新区的承载力,为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融城”方面,省投资集团聚焦产城融合,强化污水处理、智慧城市等项目,推动了儒乐湖新城、中医药科创城的建设,由点及面地探索园区建设、开发、运营的新模式。
在“融产”方面,省投资集团通过资源整合,新组建了招商发展集团,打造了崭新的“大招商”板块。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队伍积极创新招商模式,瞄准带动型、龙头型项目,开展线下外出招商和线上云招商,抢抓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在“融链”方面,省投资集团与江西国控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赣江新区现代产业引导基金,聚焦新区优势产业链条,以“数字江投”建设加持,合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为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抢占产业发展新风口蓄势赋能。
获得感 在产城融合中体验出来
春节过后,赣江新区的儒乐湖新城、中医药科创城、空港新城、湖东新城、南湖新城、白马庙等重点片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如今,新区的城市框架在不断拉大,城市形象、城市品质和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尊民意、顺民心、惠民生。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高品质的产城融合为抓手,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断补齐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的短板,把岗位、学位、床位、车位等“关键小事”作为“暖心大事”,2022年全年办成公交车通车、农贸市场建设、电影院投运、共享单车投放、农村公路改造、居家养老运营等65项民生实事,让群众的生活品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赣江新区一直在奔跑,从未停步过。因为“赣江人”知道: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惠民成果,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展望:
起步决定后势,开局关乎全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赣江新区进一步彰显国家级新区“改革之变、创新之举、产业之兴、勤廉之风”的关键之年。如何进一步彰显“产业强区、改革活区、科技兴区、兴城富区、实干立区”之精气神?
为此,赣江新区给出了有力务实的回答:要早谋快动,进一步对照先进、赶超一流,聚焦大南昌都市圈发展排头兵的发展目标,加快释放国家级新区在“经济增长领头羊、创新驱动策源地、双向开放主战场”等方面的领军作用,把更多“作战图”“施工图”变为“实景图”,继续保持领跑全省的地位。
“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一切工作往实里干,心无旁骛抓发展——这就是国家级新区干事创业的真实写照。
未来,赣江新区将进一步保持政治本色、擦亮担当底色、恪守勤廉原色,啃最硬的骨头、接烫手的山芋、挑最重的担子,以“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干”的姿态,深度嵌入大南昌都市圈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新征程中,展现赣江新区的新担当、新成效、新作为、新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