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南省“双减”落地一年看变化

2023年03月31日 10阅读 来源:云南日报

背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云南省结合实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

观点

如今,“双减”政策在云南落地了一年多,又恰逢新学期开学之际,记者走访了昆明市、曲靖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等云南省多地中小学校了解“双减”落实情况,采访了家长、教师、学生等,发现不同群体对“双减”政策感受不一:乡村学校虽然受客观条件所限,离“双减”目标还有一些差距,但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而城市学校,因需求多样,对政策评价有一定落差。

乡村:有差距也有惊喜

“同学们,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哪一天?”不久前,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晋宁分局的环保志愿者走进晋宁区夕阳乡夕阳民族小学的课堂,为孩子们讲解了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引导孩子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这只是晋宁区夕阳民族小学落实“双减”,丰富学生课后服务的一个缩影。

夕阳乡民族小学校长曹艳伟介绍,学校有近90 %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学生都住校,少部分孩子放学后由老人照看,容易迷恋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等,造成厌学、不做作业等问题,因此“双减”之后,做好学生课后服务,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培养学生爱学习、爱生活的习惯就成了学校的重点工作。为解决乡村学校开展“双减”缺乏专业师资和专业设备的问题,学校通过与各单位建立联系,以志愿者进课堂的方式和老师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创造的模式相结合,尝试走出新路。夕阳民族小学三年级的多位学生说:“老师们会在课后延时班上带着我们玩老鹰抓小鸡、跳绳、跳操。”

昭通市鲁甸县文屏镇中心小学校长甄兰芳谈到,“双减”后,学校在县政府支持下,开办了网球、足球等特色项目,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厌学的情况越来越少,这也是“双减”带来的积极效果。

采访中曲靖、大理等地一些乡村教师也谈到,“双减”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但对于农村学校来说,音体美教师严重缺乏是制约“双减”落实的关键因素,有的学校想开展声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课程只能外聘相关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办学负担。

虽然云南省一些农村学校在落实“双减”过程中面临困难,但由于农村学生学业压力不大,“双减”之后收到了意外的惊喜和成效。据了解,农村学生因家庭条件和交通条件限制,参与校外培训的人数不多,校外培训市场在乡村的空间不大,即使有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培训,也主要是放学后或在假期,学生家长为让孩子有个去处而将之送去补习,这种校外培训具有托管功能,学业竞争压力较小。同时,在实行“双减”政策之前,云南省乡村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重,此前很多乡村教师最苦恼的是学生回家后无人监督写作业。“双减”落实后,乡村学校开展的课后延时服务广受好评,下午放学后延长1.5至2小时,分为两节课,一节课用于学生写作业,一节课用于开展社团活动。因为有老师监督和指导,学生们写作业更加认真,如有不懂还能及时向老师请教。多位受访乡村教师表示,“双减”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比之前好很多。

省教育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自云南省实施“双减”以来,截至目前,共发布了5批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典型案例,其中不乏优秀的乡村学校案例,乡村学校为落实“双减”政策,广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包括篮球、足球、唱歌、绘画、舞蹈、手工等;一些学校还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兴趣活动,如葫芦丝、花样跳绳、竹竿舞等是以集体参与的方式开展,孩子们在与同辈群体交流和玩耍的过程中保持了身心愉悦。

城市:诉求多元 评价各异

“‘双减’后发现课后延时服务比较难开展。”来自昆明市某小学的教师吴玲说道,对于课后服务家长的诉求比较多元,尽管学校在引入课后服务机构时也设了一些门槛来强化师资,但很多家长认为出了钱就必须有效果,如果上一个学期发现孩子提升不大,就会影响下一学期的课目开展和申报。对此,一些受访家长谈到,不愿意报班的原因在于学校的兴趣活动不够专业,课程质量不高,如果跟学校提出建议担心会给老师添麻烦,索性就不报。

“‘双减’之后我们年级课后延时班最多的有40人参加,最少的有10人参加。”昆明某小学五年级的一位班主任说,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原则上是自愿参加,有的学生课后参加校外的兴趣班,不参加校内的也很正常,同时学校也考虑到平价服务的原则,因此学生及家长对服务褒贬不一。

此外,采访中一些低年级的家长认为,“双减”后学校通过更加灵活、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从题山卷海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时间参加体能活动、研学活动,从而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他们认为“双减”确实达到了减轻家长和学生负担的目的。而一些受访的高年级家长则认为,“双减”之后,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压力并没有减,家长们为应对压力即使不去培训机构也会在家为孩子请家教,培训价格不菲,因而对于面临升学压力的家庭来说,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都进一步增大,这让家长和学生都更加焦虑。

正确认识“双减”的意义

对于“双减”在云南落地的情况,有专家认为,从云南省城乡两类学校的实施状态来看,乡村学校将“双减”政策作为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调试工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家长彻底将教育主导权交给了学校,有助于学校打通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关系,并做到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而城区学校尽管资源和活动更加丰富,但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压力都未减轻,问题在于家长们在升学压力之下仍然强势介入到学校教育中,利用家庭能力去进行教育竞争。也就是说,城市家长因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较强,他们看到的是“双减”对于学生学业成绩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就想介入其中,成为“双减”政策实施的牵制力量,但这也是家长的无奈。

云南牧童合唱团声乐指导教师罗树萱说,从近年来牧童合唱团培养出的学生来看,有近90 %的学生拿过国家级、省级的奖项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思想品德也很优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减”后,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培养兴趣,达到为孩子建立自信、保持学习热情的目标,这也是“双减”所要达到的目标。

业内人士认为,公众要站在国家和教育功能的角度去理解,在实施“双减”政策之前,基础教育出现问题,教育家庭化的趋势明显,教育竞争高度异化,影响了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主渠道的功能,同时也容易让教育秩序出现失衡。“双减”政策的实施,通过学校实现两项内容的调平:一是通过学校调平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关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二是通过学校调平不同家庭的教育能力,通过学校的公共教育弥补不同家庭的教育短板。(王怡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