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铁三角”到“金扁担”,唱好杭甬“双城记”

2023年04月10日 10阅读 来源:瞭望 2023年第10期

➤“金扁担”的两头和中间城市,在准确定位下强化增长引擎,犹如书法银钩铁画,犹如血脉强筋健骨,带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

➤杭州有世界级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大量创新型企业;宁波有绿色石化和汽车产业。两地的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枝繁叶茂。参天大树、绿草如茵,共享营商环境阳光雨露

➤杭州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宁波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已达3471个

山明水秀的西湖,通钱塘江入杭州湾。甬江奔流,向东是大海。

改革开放初期,杭甬温“铁三角”撑起浙江这块市场经济热土。如今,杭州、宁波“双子星座”占据浙江省GDP近半壁江山,中间绍兴融杭联甬,从西北到东南,一条“金扁担”隐然成势。

如果把“铁三角”视为浙江区域经济地图的1.0版,现今传统“铁三角”再加上“双子星座”挑起“金扁担”,就是2.0版。近年来,杭甬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唱“双城记”,撑起长三角南翼,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扬长补短共挑“金扁担”

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GDP增速超过上海和江苏。浙江省内,杭州以18753亿元的全市生产总值保持全省第一;宁波则以15704.3亿元紧随其后,同比增长3.5 %,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同比增量超千亿元的地区。

传统“铁三角”的另一极温州,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8000亿元。近年来,温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奋力挺进“万亿之城”。地处“金扁担”中间的绍兴,以7351亿元排名第四,增速达4.4 %,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2022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同时要求,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

早在2019年,“杭绍甬一体化”就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金扁担”的两头和中间城市,在准确定位下强化增长引擎,犹如书法银钩铁画,犹如血脉强筋健骨,带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

杭嘉湖平原绵延伸展到宁绍平原,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生产要素跨越行政区域流动重组裂变,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在统筹协调中走向共同发展。

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和“十年磨一剑”各有侧重、各擅胜场。

人杰地灵、拥有“网红体质”的杭州,提出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打造以“互联网+”为重头,以信息经济、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前沿地带;信奉“闷声发大财”的宁波,以制造业立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大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进入2023年,两座城市扬长补短,杭州以数字化赋能,依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打造制造业的“铁柱钢梁”;宁波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数字经济,立志成为“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无论杭州还是宁波,对开拓市场而言,只有空间、并无边界。企业藤蔓相连,地域同气连枝,共挑“金扁担”,方能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杭州是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宁波拥有东方大港,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大码头、参与双循环的主阵地,是浙江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发挥杭甬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建设好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动力源泉。”

蚁象共舞实现均衡协调

2022年,浙江县域经济“头把交椅”易主,宁波市鄞州区险胜杭州市余杭区,以2734.78亿元的GDP成绩跃升第一,两地差距仅83亿元。这是宁波的县市区首次超过杭州在全省夺冠。

在许多宁波人看来,余杭等县域经济以及杭州市整体的增速减缓,只是暂时“下蹲”,接下来将回暖“起跳”。

2022年,杭州的余杭、上城、滨江等6个区和宁波的鄞州、北仑、慈溪等,进入GDP2000亿元的全省第一梯队。在跻身全省十强的区县市数量方面,杭州比宁波多一倍。在全省县市GDP层面,隶属宁波的慈溪市继续坐稳“浙江第一县”,宁波因此摘得全省县市区和县市GDP排行榜的“双冠王”。

群芳竞艳,而不是一枝独秀。2021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杭州区划变更带来的变化和宁波的城乡共富,展示出浙江区域发展均衡协调、统筹兼顾的良性态势。齐头并进、科学配置,是唱好“双城记”的题中之义。

“70 %是三产,21 %是工业。是个不偏科的学生,每个指标都没有拖后腿。投资重在优化结构,避免一味追求增长。”鄞州区发改局相关人士说,鄞州原以工业为主,后来区划变更,成了宁波行政商务金融中心,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计划未来五年“强二优三”,工业占比回升到30 %。

区划调整后,原上城区这一浙江最小的区与江干区的大部分合并后,2022年一跃成为杭州经济总量第二名。原下城区和拱墅区合并,打造出光彩夺目的“银拱墅”。原来的“巨头”余杭区一分为二,划出新设临平区。整个城市的竞争力分布更为均衡,避免“大的太大,小的太小”。

杭州湖滨商圈一处玻璃房咖啡店内,店长王珏看着坐得满满当当的大厅,心情愉快。她说:“春节以来,门店营业额暴增。最多的一天卖出了800多杯。”

今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上城区累计实现消费金额66.49亿元,同比增长23.1 %;消费1969万笔,同比增长近50 %。支撑消费的,是整体经济的活跃。该区2022年GDP增速居全市第一,尤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全年保持全市首位。

浙江十强区县市全部分布在“金扁担”上,除了绍兴柯桥区,都属于杭甬“双子星座”,体现出中心城市的集聚放大做强作用,传统县域经济在两大都市圈的平台上得到更多整合资源、优化提升的机会。

趋于均衡、协调的发展局面中,呈现“蚁象共舞”景象。杭州有世界级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大量创新型企业;宁波有绿色石化和汽车产业。两地的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枝繁叶茂。参天大树、绿草如茵,共享营商环境阳光雨露。

有专家认为,宁波经济的特点是比较全面,虽然缺少特别大的头部企业,但是各种业态都有。因此“风吹腰弯根不动”,稳定性好,一般不会大起大落。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华说,宁波制造业韧性强,大量企业专注于中段,无论终端业态如何变化,中段制造企业可以随时调整跟上,始终在场。

重量级头部企业引领风骚,中小微企业默默打基础,风吹浪打时,自有压舱石实现“海定波宁”。浙江经济的基本面,在“双子星座”的错位协同中稳住底盘。

一盏宁波造LED灯,装上杭州产芯片,就能实现远程操控、智能感应等多种功能,身价翻了五六倍。“不只是灯具,取暖器、空调、烤炉甚至是沙发都可以进行智能化改造。”总部位于杭州的涂鸦智能董事长陈燎罕透露,公司已和3000多家宁波企业合作。

曾有专家比喻改革开放早期的浙江是“小狗经济”,分工明确、合作紧密,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竞争,在于专业化和协作,在于体制和机制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体量不同,规律依旧。

创新突破抓住未来机遇

因生产规模扩大,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最近启用了新厂区。崭新的车间里,工人们热火朝天操作着机床仪器赶订单。

近年来,臻至敏锐感知产业结构变化,站上新能源汽车“风口”,成为众多知名品牌的供应商。“订单多到来不及做,我们大力推进3D打印等技改工作,向科研要生产力。”公司总经理张群峰说。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臻至生产的压铸模具在全球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员工中研发工程师占1/5,还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投入比超过6 %,产品相关指标屡创全球行业新纪录,产值三年翻了一番。

臻至公司所在的北仑高端汽配模具园区,集中了全国压铸模具企业前20强中的11席。宁波君灵模具技术有限公司在园区内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巨大的模具生产加工车间,仅需几名工人操作电脑就能实现各环节管控,管理负荷和空机率大大降低,效能提升明显。“从做产品到输出标准,我们正探索形成科研引领型的产业升级新模式。”该公司总经理姚贤君说。

杭州的发展目标,包括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钱塘区是浙江“最年轻”的县区,制造业体量在杭州最大,二产占比约七成,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2.5岁。“最近3年保持年均30 %的营收增长,秘诀是创新。”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陶雪军说,近年来集团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研发。

未来的空间和机遇在科研。杭州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宁波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已达3471个。

杭甬两地携手共进,拓展载体共建、人才共聚的合作通道。据2022年统计数据,杭州、宁波两市新增省工程研究中心占全省近六成,共建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2021年合作承担省级研发攻关项目33项,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30余项、产业提升技术100余项。

科创和产业融合,经济形态日新月异。平台经济在杭州和宁波“花开两朵”。杭州的消费互联网平台光鲜亮丽、全球瞩目,在此基础上开始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优势;宁波则主要发展“ToB”的工业、农业、外贸等平台,如中基、世贸通等,低调稳健,在行业内价值重大。

“从产业角度看,宁波的平台经济很实惠。宁波平台企业大多萌芽于区域特色优势,服务实体经济,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消费市场。”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处长冯路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